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婚姻消亡意味着什么?

婚姻家庭 2024-08-22 02:54

一、婚姻消亡意味着什么?

婚姻将逐渐消亡,而结构性内耗降低群众的结婚意愿即消亡的开始。

婚姻作为两性关系主体,与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产生了难以避免的系统性内耗,系统性的内耗会消磨人们的结婚意愿。

婚姻在其他社会阶段,内耗小于促进,结婚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有结构性的好处,因此人们倾向于结婚,并衍生出了“必婚主义”这种文化,将婚姻化为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婚姻会消亡吗?

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从结婚一直过到老婚姻都存在,离婚了婚姻不存在,一方去世了,另一个成单身了,婚姻自然就消亡了。

健在的一方可以找对象再次结婚,不过这次结婚是二婚,要带上前夫死亡证明,身份证,户口本,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手续。所以婚姻不会无故消亡。

三、婚姻终将走向消亡吗?

未来婚姻不会消失。

就目前这种情况来看,婚姻在未来一百年内都不会消亡,它只会更加缓慢的速度在向世人展示它的孤独,却无法阻止历史趋势的演变。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解决了伦理、基因这样的问题,婚姻存在的本身就会被淡化,甚至被取代

四、婚姻制度会消亡吗?

作为一名学法的法师,

看了看手中的婚姻法激动的流下了泪水,

是时候站出来宏观地讨论一下婚姻家庭法的问题了。

“婚姻制度会消失吗?”

先说答案

“会的!”

因为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

婚姻和家庭两者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的产生并非是随着人类形成而产生的。

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可见婚姻的产生时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久远,婚姻的灭亡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可能。

可能在未来的社会,男女之间的伦理方式如《三体》般“纯粹”

“裸体的人,这是超级性派对,现在人数已过十万,还在增加。”这个时代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的发展已远远超出罗辑的想象,对一些事现在也见怪不怪了,不过这个情景还是令他和大史极为震撼,罗辑不由得想起《圣经》中人类接受十诫前的堕落场面,典型的末日景象。

这时候就要搬出,折磨了许多人整个中学时代哲学课本里的发展观了。

“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既然婚姻制度必然消失,

我们如果想要预知它是怎么“”的,

就必须要知道它是怎么“”的。

婚姻的概念,是为当代社会制度所确认的,

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不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婚姻,

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不同的上层建筑。


在原始社会,当时的婚姻制度

称之为群婚制

尽管并非是“原始杂交”或是“乱伦”,

当时以原始群体组成的“婚姻”集团,

并不属于任何意义上的婚姻家庭。

很多人提到的母系氏族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由以亚血缘群婚制的部落,发展为氏族制度。

在原始社会,人类聚集其来行成部落,来对抗自然,个人的生活与价值是远远低于群体价值的。


在群婚制与一夫一妻制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制度,那就是“对偶婚

两性与血缘关系的形式的发展,群婚制内的各种禁令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一男一女对偶同居被习惯化,道德化固定下来。

尽管结合并不牢固,在公有制氏族经济中没有脱离氏族而独立成为经济单位,但这种以女子为中心的制度,改变了部落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弊病,促进了氏族凝聚力,也为一夫一妻制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完成了与自然的对抗后,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剩余产品也由氏族掌握,慢慢过渡为男性掌握新的财富。母权制也因此废除。

子女按父方计算世系和承袭父方遗产,逐渐形成以男子为中心,以一定的私有财产为其经济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

这种婚姻制度不同与原始社会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比较与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度,封建时期的一夫一妻制有很多弊端,比如尊卑长幼,等一系列不平等。

当时的婚姻虽然有个体小农经济单位的特征,但依然完全依附于宗法家族制度,成为其中一个细胞。

近代资本主义的婚姻制度,形式上平等,但其内核依旧是以财产权代替了人身权。

换句话说就是谁有钱,谁在婚姻中“更加平等”。


真正意义上平等的自由的婚姻,现在看来还为时尚早。

那么婚姻制度的灭亡何时到来呢?

(画重点)

虽然不敢预言未来的社会变化,

但对于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

还是可以分析出其必要条件。

一、社会属性

1.物质经济上两性富裕且完全平等与独立。

家庭为单位的共同经济没有存在价值,婚姻家庭不再具有组织生产、组织消费的必要。人口再生产对社会进步无较大帮助。

(岂不是实现了共产主义?)

2.思想上社会对非配偶身份的结合的认可,以及人类对两性关系认识的转变。

具体而言就是人类对情感、道德、法律等上层建筑的认识有截然不同的变化。

社会与法律认同男女双方长期共同生话,但没有配偶身份。这一点有点像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中

"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诉你们,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

  "她是谁?"妈妈平静地问。 "我的小学老师。"我替爸爸回答。我升入中学已两年,不知道爸爸和小星老师是怎么认识的,也许是在两年前那个毕业仪式上?"那你去吧。"妈妈说 

"过一阵我肯定会厌倦,那时我就回来,你看呢?"

"你要愿意当然行。"妈妈的声音像冰冻的海面一样平稳,但很快激动起来, "啊,这一颗真漂亮,里面一定有全息散射体!"她指着刚在空中开放的一朵焰火,真诚地赞美着。

(感觉大刘真的是对未来的家庭制度很有想法)

二、自然属性

1.两性差异的减少

这一现象已经在近代初见端倪,一则是两性在社会分工上差异日益减少,在封建社会与工业化社会初期,性别造成的分工是非常明显的,男性狩猎,女性采摘、男性耕种,女性织布、男性重工,女性轻工。

而现代社会,脑力劳动与大机器生产正在逐步替代人力生产。男女之间脑力的差别,远远小于性别内部差异。

而在性征上,男性阴柔美,女性阳刚美日益被接受。同性恋者与后天改变性别者的歧视与偏见也日益减少。

两性之间的差别减小,也会影响婚姻观念。

2.人类固有性的本能的变化

性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我认为后天的影响并不大。

当相较于信息时代前,满足性需求只能靠性的传统,现代社会无论是网络还是各类工艺品亦或者是各类游戏,都在降低人对于真实性的渴望。

阈值这个东西,升高了就很难降下来。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上的精神刺激,现实中对幸福婚姻生活的渴望也会降低。


想到再更

以上

五、消亡又称?

消亡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xiāo wáng,又作“销亡”,[2]意思是消失,灭亡。[1]

中文名

消亡

外文名

wither away;die out;extinct

词性

动词

同义词

销亡

反义词

生长

解释

消失;灭亡。

出处

《诗·卫风·氓序》:“ 宣公 之时,礼义消亡。”

[宋]苏辙 《许昌》诗之三:“齿发衰变,气血消亡。”

[清]刘大櫆 《慎始》:“ 春秋 、 战国 之间,尝有任侠奸人矣,以一朝之感激为人报仇,至於皮面出肠而不悔。然数百年之后,息灭消亡,无复 聂政 、 荆轲 之馀韵者,此岂待朝廷之禁令诛绝哉?”

鲁迅《后记》:“时光,是一天天的过去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跟着过去,不久就在我们的记忆上消亡。”

六、电视媒体消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电视媒体消亡这个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观众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导致了电视媒体的兴衰变迁。

电视媒体的历史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形式,曾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再到高清电视,电视媒体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也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普及。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地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和娱乐,电视媒体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方式也逐渐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电视媒体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娱乐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视频,选择性更为广泛。这使得传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逐渐下滑,广告收入也受到影响。

此外,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内容,这对电视媒体的传统模式构成了挑战。电视台需要更加创新和灵活地满足观众需求,否则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立足。

未来的发展

虽然电视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并非没有出路。随着5G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供高清、互动性强的节目,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电视台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增加互动,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

此外,电视媒体可以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同打造优质内容,吸引更广泛的受众。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节目品质,电视媒体仍然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脱颖而出。

电视媒体消亡

七、cdma消亡史?

cdma最早是起源于 后来被高通掌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993年,CDMA终于被公认为行业标准。

1995年,第一个商业性CDMA网络系统在香港建立。同年,CDMA技术在韩国得到大规模商用。随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跟进。

1996年,美国也建立了第一个CDMA网络。

1997年,中国的CDMA实验网建成。之后经过联通和电信的多年经营,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CDMA网络。

1999年,国际电信联盟把CDMA选作3G的基础技术。

高通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此时已经积累了3900多个CDMA专利,处于事实上的绝对垄断地位。

起初,高通是产业链通吃,既授权专利,还设计芯片,又造手机,甚至还造基站,形成了产业链的闭环,俨然一个CDMA帝国。

可是,随着CDMA的发展繁荣,很多厂家开始造CDMA手机和基站了,但他们顾虑重重。因为作为高通的直接竞争对手,他们随时可以被高通用专利来卡脖子,丝毫没有安全感。

于是,高通在2000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手机业务卖给了日本的京瓷,并把基站等系统设备业务卖给了爱立信,自己专注于芯片设计和专利授权。

正是这个决定,让高通站在了CDMA产业链的最上游,任何想使用CDMA技术的公司都必须向它交钱,相当于是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可以说是予取予求。

在3G时代,三个主流通信标准中的WCDMA和TD-SCDMA的底层技术都是CDMA,另外一个CDMA2000直接来自高通对CDMA 2G的演进。可以说,CDMA技术统治了3G时代,而这背后的统治者就是高通。

于是,专利授权成了高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高通在收取的方式上别具一格:不是按照专利使用的数量来收,而是一律按手机售价的5%来收,被业界称为“高通税”。这就有些不太合理了。

比如说,你手机买100块,就得给高通交5块;

你手机买1000块,就得给高通交50块;

你手机买5000块,就得给高通交250块......

其实,5000块的手机和1000块的手机里面用到的高通专利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多交专利费呢?手机多卖的4000块钱跟你高通有毛关系?然而高通并不准备讲道理,5%照收不误,不想交?有本事就别用我的专利啊。

高通这样的做法,使其成为了行业公敌,都恨得牙痒痒,于是就打官司呗。因此高通也成为了参与诉讼最多科技公司,很多人称在高通的员工里,律师比工程师还多。

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让高通成长为无可替代的行业翘楚,但同时也让CDMA这个原本非常优秀的技术蒙上了层层阴霾。

结果到了4g各方都想绕开高通,结果推出了LTE,cdma开始进入衰退期,2018年底,中国电信宣布全国各省市均已支持VoLTE业务。至此,打电话再也不需要CDMA 1x的支持了,直接在LTE上即可完成,为CDMA退网提供了条件。

2019年初,电信在800M频谱上再获1M带宽,并被允许开通4G LTE以及NB-IoT和eMTC等物联网新技术。CDMA至此彻底成为网络演进的绊脚石:5G要来了,打电话和上网4G也都能搞定,NB-IoT还对800M频谱垂涎欲滴,还要你CDMA做啥?

终于,在2019年底,5G正建设地如火如荼之际,电信的一纸文件,终于正式宣告了CDMA的宿命:从2020年起,所有5G终端不允许存在CDMA频段和制式,同时要求不允许存在VoLTE开关。

虽然这个文件只是要求5G手机不得支持CDMA,但无疑是CDMA加速退网的重要举措。从此CDMA用户只会流出,不会有任何流入,终将干涸为一具死寂的空壳。

八、墨家为什么会突然消亡,墨家消亡原因?

墨家为什么会消亡?

神秘的墨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学派,是当时的显学。当时有天下不归墨就归杨的说法。而墨家的消亡,也是突然就神秘消失了。并且在消亡之后,再也没有登上过历史的舞台。

这样一个曾经盛行天下的学派,突然神秘的消失了,并且后世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墨家就变得更加神秘了。墨家的兴起和消亡,也变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让后人对墨家充满了很多遐想。比如,墨家思想,怎么就突然神秘的消失了呢?再比如,如果皇帝使用墨家思想治国的话,中国会如何如何。

今天,我们就把墨家思想讲清楚,想必大家看完本文之后,对墨家思想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答案。

百家争鸣,争的是怎么止乱的治国之道

百家争鸣争的是怎么治国,为什么要争论治国模式呢?因为天下乱的不可开交。所以,百家争鸣的焦点,可以等价于,如何能够平息天下的争乱,也就是止争定分。

在道家看来,狮子要吃羊,跑的慢的羊会被狮子吃掉,这样的设定看似残酷,实际上它很讲理,也很公平。大家都是凭本事生存,凭本事吃饭。这就是天定的秩序和法则。人类社会中的秩序,也是天定的。生来是什么样的人,就接受什么样的命,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服从天的安排。服天而不服人,这才是最高的公平。

在儒家看来,为什么有的人封官加爵呢?而其他人就没有呢?因为他德行高,他功劳大,天子赏赐给他的就比较多,这个做法同样也很讲理很公平,大家都服天子,天子论功行赏,人人都是凭本事生存,凭本事吃饭。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这也是很公平的。

到了法家,更是凭本事吃饭升级到了极致。一切都看自己的能力,只要聪明能干,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法家主张循名责实,赏罚分明。这同样也非常的公平,非常的讲理。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体系,实际上,都是源自法家思想。

这样一来,道儒法三家,都通过这种统一的讲理的标准,给天下提供了一套运行机制,和分配机制。大家不是喜欢争吗?不要乱争,要凭本事吃饭才是硬道理,吃自己该吃的那份,不要抢别人的,否则就法办。这样一来的话,大家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有了标准和规范,争乱的问题就解决了。

兼爱非攻,墨家的解决方案

墨家是怎么解决天下争乱问题的呢?他提出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兼爱是说,狮子要爱羊,羊也要爱草。

非攻是说,狮子不能吃羊,羊也不能吃草。套用在人类社会中,也是这样的法则。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一下墨家思想的日常运用。比如,大家都饿,我有饭吃,是给自己吃,还是给别人吃呢?墨家认为,不应该分自己和别人,应该给别人吃,饿死自己也无所谓。这就消解掉了人我之别。

自己家有口饭吃,是给自己的孩子吃,还是给一个陌生人吃呢?很多人想都不想,认为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吃。而墨家认为,不应该存在人我之别和亲疏之别,应该给别人吃,给陌生人吃,饿死自己的孩子也无所谓。亲疏之别,也被墨家消解掉了。

消解掉人所有的自我边界和伦理边界,把人变成一种无差别的爱心动物,人都不为自己着想了,都不为自己家里人着想了,还怎么会争乱呢?自然就不会再争了嘛?

看起来是不是很机智的样子?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兼爱非攻,虽然大家都不争了,但是我没了,家也没了,亲戚也没了,国家也没了。儒家讲的是止乱定分以养人,养人才是目的,要以人为本,止乱定分,制定礼乐都是为了养人。

墨家是相反的解决方案,是消灭群己界限,主张完全消灭人,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什么是群己界限呢?人和外部社会的关系,就是群己界限。它是以削人而止乱,把人弄没了,只是为了能让大家不争,彻底把目的和手段弄颠倒了。

在墨家思想中,人活着的唯一意义,和最高意义,就是为了组织,而不能为自己而活。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这就是墨家的绝对利他主张。

杨朱对墨家针锋相对的批判

墨家的解决方案,不仅儒家受不了,连杨朱看了也受不了,觉得墨家的思想太可怕了,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于是杨朱竭力反对兼爱,针锋相对的提出为我的主张,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认为人和社会隔绝起来,不产生社会关系,社会也就不乱了。

墨子和杨朱,两个人走到了不同的两个极端。一个认为,应该为了社会秩序消灭自己。另一个认为,应该为了自己,消灭社会秩序。把个人与社会,都推向了极端的两个只能活一个的局面。

很显然,他们都是错误的,因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止乱的关键,不是消灭人的个体性,也不是消灭社会的公众性,而是建立一套适宜群己关系,既能养人,也能养天下,最终让和谐的天下秩序,更好的为人的生存而服务,建立可持续的友好的群己关系,这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

墨家的尚贤与尚同思想

对于天下为什么乱,道家认为,是人僭越天,才导致天下大乱。儒家认为,是人僭越礼,才导致天下大乱。法家认为,是人违法,才导致了天下大乱。道儒法三家,都承认存在一套普适的法则,社会乱是因为违反了这套法则。就好比说,都认为存在交通法规,交通乱了是因为大家不按照交规乱开车。

而墨家则不然,关于天下为什么乱,它的解释是这样的,它认为不是违反交规的问题,而是大家开车水平太烂的问题。车技最烂的就是天子本人,谁的车技最好呢?当然是我墨子了,如果人人都是像我墨子这样的赛车手学开车,把车开专业了,这样天下就不会乱了。所以我认为,天下不能由那些可怕的业余车手当天子了,而应该是一群像我这样专业的赛车手,选一个专业车手当天子,这是墨家的尚贤思想。

这个天子选好之后呢,墨子认为,秩序不能产生于伦理,不应该设计伦理规则,让大家学习和接受规则,并形成社会秩序。而是认为,秩序应该产生于绝对命令,以后所有的人,开车都得和墨子开的一模一样,否则天下还是会乱,这是墨子的尚同思想。

杨朱一听墨子这么说,马上又来劲了,大概是被墨子又毛骨悚然了一把,针锋相对的反对墨子说,人啊要有自知之明,要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照我杨朱看,你墨子不过就是个缺乏公德心的城市飙车族,你不仅自己飙车,你还想带着天下人一起飙车,我看你还是歇歇吧。

墨家的节用与节葬思想

儒家讲养人,让人生活的更好,墨家就反着来,认为养人厚了,就会让人消耗更多的生活资料,消耗多了,就会争,争就会乱,如果能让人消灭生活本身,这样就可以在源头上消灭争乱。不仅人活着的时候不能追求美好生活,死了的时候,也不能追求死的体面。

这就是墨家的节用和节葬思想,简单的说,人活着时,不准好好活,死了的时候,也不准好好死。可见,墨子虽然讲兼爱,但是却主张让人极端的不爱自己。谁都爱,但是唯独不能爱自己。

墨子讲苦己,杨朱讲贵己,一听墨子说,人不准好好活,也不准好好的死,杨朱就笑了,俩人又针锋相对的抬起杠来了。

墨家的非天与非命思想,以及墨家的明鬼思想

墨子把人消灭了,把天子消灭了,把伦理消灭了,把美好的生活本身也给消灭了。这还不算完,墨子接着还要消灭老天爷。为什么墨子要这么做呢?因为无论道家儒家和法家,都认为天下应该有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法则,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为什么必须这样呢?因为天地就有一套统一的法则来统治万物,所以人间要效法天地。人间法则合法性,来自于是不是效法天道。

墨家思想的合法性在哪里呢?如果要将效法天道的话,墨家思想的合法性恐怕是不能成立的。为了让墨家思想获得合法性,墨子宣称天是一个有人格的天,认为天喜欢人们相爱,不喜欢天下大乱。如果人们不相爱,天就会派鬼神来惩罚人,如果人们相爱,天就奖励他。

道家儒家和法家,都认为天是自然的那个天,认为奖善罚恶的思想根源都是来自于,天对万物的生杀予夺。而唯独墨子认为,天是一个存在人格意志的天,还能派鬼神下来赏善罚恶。

这样一来,通过这个巧妙的转换,墨子思想的合法性问题就解决了。天派鬼神来到人间赏善罚恶,我墨子就是爱的化身,我就是天的使者。来来来,墨子爱你。从这点更能说明,墨家的学说,根源上来自于清庙之官。清庙之官是做什么的呢?就是负责管理宗庙的官员,负责祭祀活动,他们做的事,平时就是和鬼神打交道。

为了垄断人和鬼神的沟通,阻隔人和天的直接沟通,墨子还宣称,天命说是不对的,即便人与天相合了,也不会让人获得美好的结果。这样的话,天的意志和天对天下的主宰权,就委托给了墨家,而且还给封印了,墨子就成了天下的大祭司,神权控制一切,包括凌驾于王权之上。

墨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讲到这里,关于为什么墨家和杨朱两派会消失的问题,很多人应该都能心里有答案了。因为这两派学说,都无法解决问题,而且都不讲理,都走向了更极端的道路。所以,他们的消亡,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不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都会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墨子和杨朱两派,竟然能够称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可见当时的人,他们是多么的迷惘和绝望。人们因为无法解决天下大乱的问题,无法正确的理解群己界限,无法正确地制定群己秩序。也就是说,无法正确地制定伦理和法度,才导致很多人走了极端,认为天下大乱,要么消灭人,要么消灭社会,群己两者只能活一个,才能消除争乱问题,以至于天下不归杨即归墨。

在孟子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可怕社会啊,杨朱和墨子,他们俩,又是多么可怕的一对活宝啊。

(原创:白云先生 来源:至道学宫)

九、墨家消亡的原因,墨家为什么会突然消亡?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墨家思想体系,充满了伟大的人道主义色彩与科学精神,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它依然是那么熠熠生辉。可见,历史留下的未必尽是精华,淘汰的也未必尽是垃圾。历史的逻辑未必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又未必是不能解释的。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儒家讲究仁爱,法家讲究严刑酷法,而历史证明的是,社会的运行需要既需要爱,也需要刑。而墨家的观点是“兼爱平生”,从这个角度上墨家比儒家更上一层。墨家要求“尚贤”,这一点与儒家有不谋而合之处。但是儒家后来却被统治阶级利用来宣扬所谓“天子”。但是,墨家一直坚守。墨家讲究科学的思维。墨家认为人们应该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实践为基础去观察这个社会。

当然,除此之外,墨家思想中的“尚同”也是个很危险的存在,要求把全部人的思想统一到一个想法中,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纪律严明的世俗化组织,有着不可忽视的号召力,再加上在机关术、守城、器械方面的特长,墨家对大一统专治君主制形成了莫大的威胁。试问,秦汉大一统时代,有其存活的可能吗?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墨子及其门人,算是一根脊梁。不能被遗忘。

十、凤雏岂能消亡原文?

《江城子》作者:焚琴煮鹤(笔名),网络写手。其他有关作者的信息不详。

老夫聊发少年狂,人是铁,饭是钢。锦帽貂裘,凤雏岂能消亡?为报倾城随太守,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酒酣胸胆尚开张,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持节云中,给我一张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中!百步穿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