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由来?
一、婚姻的由来?
有三种说法:
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还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作“姻”。这个解释和以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制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就是说,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却是姻亲的关系了。时至今日,已很难指出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因为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不但婚姻的意义有了更完备的发展,甚至姻亲的关系也扩大了许多。
现代有的社会学家给婚姻下的定义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社会风俗,经过某种仪式而结合的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礼,而且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或社会认可的习俗。男女经过婚姻关系而结成夫妇,双方家庭也因此结为姻亲
二、婚姻的由来论文?
可以写婚姻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要组建婚姻?组建婚姻的意义,以及会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婚姻的典故与由来?
人类婚姻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按照自然法则来说的话,就是异性相吸使的人类生命繁衍生息的活动。要说到婚姻吧,其实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形式,所谓的形式并不是仪式,而是婚姻的结合模式。
婚姻的起源是什么?
在原始时代便就有了所谓的婚姻,这其实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的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得哺乳类生命可以繁衍生息。人类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结合方式,受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代与地区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婚姻模式,以及结合方式。科学的意义上看的话,如果没有婚姻,很多血统就会出现混乱,不利于人们的优良繁衍。
从科学角度来看的话,如果没有婚姻,就会血统混乱,会不利于人类的优良繁衍,就好比如清朝的皇族。原始人类其实并不需要婚姻,这跟今天的灵长动物是一样的,不必细说。
后来有了氏族社会,采用的是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去。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挺好的习俗。人后再后来进入了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数的固定的夫妻关系,于是便产生了婚姻制度。
婚姻的起源是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婚姻产生来自于私有制,所以它一直与人的财产关系密切相关。由于男子又是私有制社会的主体,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财产,于是多数古代社会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抢婚与买卖妻妾等现象也源于此。由于私有制的财产由于血缘关系中的男性继承,为了保证血缘的纯净,所以就有了“处女情结”和对女子性行为的严格的约束。
当出现了部落与国家等社会组织之后,婚姻又变成了一种政治筹码。从部族的通婚,到国家统治者之间的所谓的“联姻”,都是试图通过婚姻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然被富豪家庭用于结盟和理顺财产继承关系。
综合看来,婚姻是自然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的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烦恼。人类的婚姻发展史大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杂乱性交时期、群婚(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这便是婚姻的故事。
四、包办婚姻的由来?
这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婚姻形式,所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是说儿女的婚姻由父母做主。自己是不能选择结婚对象的,新中国已经用法律的形式废弃了这种落后的婚姻关。
五、婚姻的由来和演变?
从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即同一原始群体内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杂乱的,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在兄弟姐妹间,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都没有禁忌。这一时期存在于人类最初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代。
2、群婚制。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从最初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进为各种群婚制的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势,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最大的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期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经历了血缘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即不同辈分的男女间不得结婚;再经历了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这从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产生,使人类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
3、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总有一个主夫。
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六、"婚姻"一词的由来?
婚姻的由来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二字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作“姻”。这个解释和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是说,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却是姻亲的关系了。 现代有的社会学家给婚姻下的定义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社会风俗,经过某种仪式而结合的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礼,而且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或社会认可的习俗。原始社会中的嫁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知识发展以后,男女关系逐渐有了规范,形成种种婚姻制度或婚俗。这时候,男女间的嫁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婚姻关系必须经过国家法律的许可,或社会习俗的认同。男女也必须经过婚姻关系,才能称为夫妇,建立家庭。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李耳曾经把婚姻的动机归纳成经济、子女、感情三个原因,这个说法已被世人所普遍同意。在早期的婚姻关系中,经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诗经》的一些片断记载,我们可以察知早期妇女对家庭经济的协助。《诗经》说,“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女执懿筐……爱求柔桑”。《礼记》也说,妇女要做丝、麻、布、帛的事。酿酒也属于妇女份内的工作。过去我国有些地方有男子早婚,娶年纪较大的妻子,即所谓娶“大娘子”的风俗,这主要目的也是辅助家庭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繁衍后代,传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主要原因。《礼记》所说的“下以继后世”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家语”曾以无子九七出条件之一,孟子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汉朝,妇女不生子,甚至要因而入狱。北魏时代,有官员建议对于无子而不肯纳妾的人,处以不孝之罪。一直到清朝戊戌变法前后,女学兴起,女子开始接受教育,社交范围越来越广,求自由的思想越来越高涨,她们对自己的感情有了新的认识与主张,对婚姻制度也有了新的见解,追求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甚至为恋爱而牺牲。 现代的婚姻多以感情因素为主。男女彼此相悦,觉得有共组家庭、晨昏相伴的需要,于是就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迈入婚姻生活。 经济、子女、感情三种因素与婚姻的关系,随时代而有不同,中外皆然。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中古时代则是子女第一,经济第二;到了现代,则以爱情第一,子女第二。这种演变,反映了人类自我价值的发现与重视。
七、婚姻的由来是怎样的?最初就是爱情的产物吗?
“我们结婚,但与爱情无关”,5000年婚姻进化史中,爱情微不足道
拥有甜蜜的爱情,然后和爱的人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这应该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
对于婚姻,我们都认为嫁给爱情才完美。我们也常常羡慕那些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夫妻。可是你知道吗?以前婚姻和爱情可没有半点关系,因为爱情而结婚是近两百年才出现的。那两百多年前的人为什么选择婚姻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婚姻的漫长历史。
史前时代:维护和平
婚姻是一项社会性的发明,它对人类来说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说最早是由黑脚族印第安人发明的,那时候的男人擅长打猎,经常都要出去,而他们在外出的时候则需要一个人在照看东西。当然男人是不可能看家的,他们可是获取食物的主要劳动力,所以这重担就落在了女人的身上。男女结合在一起,这样女人可以享受到实物,男人则可以安心在外面寻找猎物。这就是婚姻的最早模式。
到了后来,婚姻有了更明显的意义,为了抵御外敌,也为了养育后代,很多人开始聚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小团体,不同的团体经常会因为食物和领地发生冲突。可是冲突对于他们都是有害而无益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那就是利用婚姻来创造亲属关系,也就是从族群中各指定一个人以婚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其实也就是两个族群的结合。这样两个族群就变成了亲属关系,就不会再为了领地发生冲突,两人结婚后,生下的孩子跟双方族群都有关系,这样双方关系就会更加密切,就这样就可以把不同族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那时候,为了双方联姻,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甚至可以和对方的一条狗或者是一只鞋子结婚。
那时候的婚姻跟爱情丝毫没有关系,那时候说的爱也不是夫妻之间的感情,而是对上帝、家人、邻居的感情。所以妻子wife这个单词在古英语的意思就是和平编织者。
中世纪:扩大政治权力和经济
随着族群的扩大,开始形成大小不一的部落。数千年来,这些不同的种族部落之间相隔万里之遥,文化习俗千姿百态。但在他们当中,不管是国王还是法老,无论皇帝还是贵族,无一不仰赖个人和家庭的纽带,以此征募并酬劳自己的追随者,结成联盟,确立自己的正统性。婚姻是这些纽带形成的中枢机制。
那时候的贵族和统治者的婚姻都搭上了外交谈判、尔虞我诈的烙印。
《昭君出塞》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时期就是一个明显用婚姻扩大政治权力或缔造和平的时期,比如很多皇帝会把公主嫁给一些部落的首领,就是为了安抚部落,避免双方交战。
还有著名的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情故事,一度使得世人艳羡,可是他们之间真的仅仅是因为爱情吗?
那时候克莉奥佩特拉国家的资源丰厚,她本来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共同执掌国家,不过他弟弟显然更适合政治,甚至一度将她逐出埃及,为此她急着想要寻找靠山,显然作为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符合这个要求,而此时的安东尼则恰巧需要粮食和财富。他们之间或许也有爱意,但是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在那些用不着为政治权力而殚精竭力的平民百姓们当中,婚姻就不是这等生死攸关的大事了。不过在多数情况下,百姓们的婚姻也有着非常切实的考量,他们的实际需求往往会战胜感情需要。对于富人来说,婚姻是扩大经济的交易,他们利用婚姻把财富甚至地位扩大化。而那些小地主们,也会运用血缘和婚姻的纽带,使自己的产业更加巩固。
古代结婚需要父母之命
因为掌握着经济命脉,所以这些父母就可以擅自决定孩子选择配偶的权利,他们可能会指定对自己更有利的的家族的子女,这也就是我们古代的包办婚姻。也许在结婚之前双方都没有见过面,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为自己家族做出贡献。
即便是那些并不富有的人,在婚姻问题上也会精打细算。今天,我们常说要经营婚姻,意思是,我们要尽力培养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个人感情。但是,直到两百多年以前,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所谓的经营婚姻说的只是在婚姻中劳作而已。
启蒙运动
18世纪晚期:爱情成为婚姻的原因
18世纪的时候,婚姻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到1700年代末,个人择偶取代了包办婚姻,社会鼓励个人为爱而结婚。而且婚姻开始被看作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私人关系,而不是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联盟体系中的一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一是因为雇佣劳动的关系的产生。当时计酬劳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经济独立,不再依靠家族财富,因此他们的婚姻也不再需要父母做主。他们只要挣到足够的薪水就可以选择结婚。
二是启蒙运动教育人们应该拥有自主权。很多有影响的思想家就提倡,人们应该为爱而结婚,不是为了财富和地位结婚。这就让爱情成为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从而提升了婚姻为品格。
随着雇佣劳动的兴起,家庭模式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以前,家庭是生产的中心,店主或者商人只是以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得报酬。现在生产已经变成独立的场所,这对于要照顾孩子、还要打理家庭的女人来说,工作就变成大困难。因此家庭模式就变成了“男人养家”式。即妻子在家操持家务,男人负责赚钱养家。这时候的女人因为割离了货币经济领域,因此变得更加依赖于丈夫。
上世纪70年代:结婚率降低
“男人养家”的模式形成花去了150年,可毁掉它只用了20年。这时候每个家庭的物质基本满足,他们便期待于自我表现和高品质关系。也就是人们对于婚姻里面的个人幸福要求更多了。
而且,越来越多的女人发现婚姻里男人的感情付出越来越少,可是快乐却比女人多得多。于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更长时间的保持单身,以便于更多地接受教育或者接触社会。随着女人在工作中和学校里学到的经验越多,她们的自信也随之增长。于是女权运动轰然而起,更多的女性不再甘心在家做个家庭妇女,而是以更好的条件加入到劳动力大军,或者接受更高的教育。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结婚率不断降低,离婚率不断攀升。
1970至1990年之间,离婚率在法国与荷兰翻了3倍,在英国翻了4倍。1990年代,正如在美国一样,离婚率在西欧也开始下降,但结婚率下降得更快。
尽管出现了所有这些变化,但婚姻也并非在劫难逃。根据调查,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幸福也更健康。10个人里面仍然有9个人会选择婚姻。在大多数国家,异性恋婚姻依然拥有被授予特权的法律地位。对大多数人来说,婚姻是他们所能想象的最高的承诺表达。而且每个人仍然对它充满期待,只是他们对婚姻的态度更加严肃。
数千年来,婚姻发生了那么多经济、政治还有社会功能,以致于人们只能把自己个人感情放在第二位。可是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婚姻应该是个人的、私密的要求,爱情就成为了婚姻的理由。人们对于婚姻也有了自己新的要求。
如何才能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首先,双方必须彼此深爱,丝毫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其次,夫妻关系需要置于一切关系之上,不应该允许父母或者其他人来干涉;最后已婚夫妇应该是最好的朋友,彼此分享他们最亲密的感情和秘密。重要的是,在性的方面,他们更要彼此忠诚。
参考资料:
[美]库茨《婚姻简史》
八、春节由来?
以前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文章,正好可以烤皮过来:
春节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最常见的一种版本就是有一种叫做“年”的怪物,每逢过年都要出来吃人害命,所以大家就会熬夜,时刻准备干仗。后来有了鞭炮,于是便放炮将怪物赶走……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听着玩玩可以,要当真可不行。所以敝人在此纯推理一下,提出一个靠谱一些的想法,欢迎吱友们砸砖吐槽。
首先从季节上说,在古代春节是立春的第一天,春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禾草破土鸟兽出蛰,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俺们的老祖宗们有东西吃了!而在这之前的秋冬季节里,人们只能靠之前有限的冬储物资过活。但那时并没有历法,人们不知道冬天什么时候会结束,秋天什么时候会来,为了以应不时之需,他们在寒冷的季节中节衣缩食,只维持最低限度的能量供给。当终于发现天气暖和时,他们才能判断出食物储备的丰寡。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粮食储备都是会有部分盈余的,而且经过了一冬天的贮藏,很多食物必然会趋向变质甚至坏掉。如此一来,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便可以放开肚皮把多余的粮食消灭掉。一方面可以好好打打牙祭,另一方面也防止了粮食腐败导致浪费的情况。
春天本身代表了希望,代表饿了一冬天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曙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愉快的。而有了大肆饕餮的借口,这段日子就更加富有庆祝价值了。再者,冬末春初大地尚未完全萌苏,这段时间不能打猎也不能采集,人们便有了相当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庆贺。反之在秋天虽然食物更加丰富,但因为大家都要忙着冬储,所以食物最为丰富的秋天反而没有纵情欢乐的时间。
地球的季节总体而言是很有规律的,所以人们的庆祝日期也在一年一度的反复烙印下变得神圣,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人们总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又不能随便提前——日期提前过早会提前消耗完食物,太晚又会导致食物腐败导致浪费。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实践,这个由模糊的温度变化而来的节日渐渐变得精确,直至嵌入历法。
人类的这段时期比较原始,对于野兽的防卫能力还很差。当一个部落的人们为了欢迎春天而举办宴会进行庆祝时,丰富的食物和热情的欢歌必然会引起周围上千平方公里之内野兽的注意,每逢这段时间,极易出现野兽伤人的情形。所以在那个原始的春节里,人们会刻意制造一些野兽害怕的噪音来保障安全。当时的手段也许是用木棍砸击岩石,或用石块互相敲击。直到火药出现后,聪明的中国人便把火药用在了驱赶野兽上面。后来又过了很多年,人类的村庄愈加坚实,活动范围愈加广泛。野兽们的活动区限与人类开始泾渭分明,庆贺新年的人们已经很少受到野兽的伤害了,所以普通的野兽被神话曲解成为了那种叫做“年”的怪兽,熬夜防备袭击的习俗也保留了下去。
纵观全球各地,各个大陆地区都会有各种土生土长的节日,但不管是住在哪里的人,只要他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定在冬末春初的这段时间。而那些地处热带寒带的人们的节日日期则灵活的多,甚至没有很像样的节日。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用以上逻辑也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白种人起源于高纬度地区,所在地区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体质较弱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在漫长的冬天里夭折。寒冬漫漫,孩子们在冬天陪着大人一起挨饿,大人们为了保证粮食储备,往往会把食物藏起来。而在即将开春的季节,大人们则会把食物拿出来,并且优先供给儿童以挽回更多的部族人口。文明萌芽后人类开始崇拜神灵,为了加强部族凝聚力大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向孩子灌输:突然出现的食物是某神灵赐予的,而傻乎乎的孩子们则信以为真。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神灵发展成为了圣诞老人,代表父母向孩子们发送圣诞礼物。
通过以上文字童鞋们应当都可以了解:试想你饿了一冬天,在好几个月的时间里眼睛绿得好像波斯猫。终于在某一天,你可以大口吃喝纵情欢歌,这份被释放出的压抑将会多么甘醇?在那么多个晦暗的、饥肠辘辘的日子之后,某一天你终于吃饱了喝足了,还不用担心今后的生活。这份终于降临的希望将会多么甜美?苦涩之后的甘甜会更加珍贵,粪土之上的花朵会格外鲜艳,冰镇过的热情会格外炽烈……所以不难想象:冬末春初的春节或圣诞节对于所有的农牧人口来说都具有重若泰山的非凡意义。一年365天,只有这几天是最特别的。一生不到三万天,只有这几百天总是记忆尤深。地球上各个历史时期中80%以上的人口都曾为这个日子而欢愉,每当冬末春初,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在这段时间大宴饕餮。贫苦之后的滋润总会沁人心脾,因为那代表了人类内心中对生活最真实的期望与满足;慰偿了千万年以来亿万民众挥汗耕耘的艰辛;更奏响了时节流转之下,人们抗争自然、适者生存的嘹亮凯歌!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说“年味不浓”了,气氛不高了,情绪不对了……虽然以上文中所述春节这个词所代表的沉重意义来说,我们对春节的淡漠似有不该。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天春节意义的褪色正建立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社会财富较高丰沛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基本不需要勒紧裤腰带应对空乏;食物的供给四季充足,危险的野兽们也稀缺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今天与昨日已经异世而别,延续千古的喜悦在今天也渐渐失去了根基。然而我想我们还是不应忘记春节,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那千亿祖先在冬日的苦捱,不应忘记那些寒风中僵硬的饿殍,更不应忘记那对春天反复的乞望。正因我们赶走了曾经的冬荒、正因为我们四季饱足,所以才无法体验真正的春节!
春节的喜悦建立在饥寒交迫之上,就如同翠绿的嫩芽根须总系着祖辈的尸泥。熬冬荒距离我们已经远去,春节的传统意义也一并消逝。这个过程或许伤感,但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我们需要记住春节是因为其镌刻了祖辈的血汗与历史,却无需逢迎那早已过时的规制。该走的必然会走,新社会也会带来新社会的年终奖、压岁钱和大长假。就让我们为了今天的钞票和假期欢乐吧!当我们仰望空中绽放的烟花时,也请留意一下那亘古照耀的星光,在几百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一定凝视过这浩瀚的星空、同时在心底默默祝福过他们的子孙吧。
全文完
如果您在其它场合看到本文,亦为本人所作。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九、什么是上品婚姻中品婚姻下品婚姻?
《灵与肉》中有一句名言:我们的一生都在经历灵与肉的撕扯。其实婚姻更是如此。浪漫的爱情是有,但完美的人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婚姻。
上品的婚姻是两人心中都有爱,都会为对方改变自己;中品的婚姻是两人心中尚存爱,因此两人互相容忍和迁就;下品的婚姻是两人心中都没有爱了,因此是既不愿迁就也不愿改变。
十、内裤的由来?
聊聊内裤的历史,目的并不是揭示个什么真相,寻找个什么答案,而是让大家增加些奇奇怪怪的知识。
当然,如果你因而得出结论,觉得这种“小历史”就是纯消遣、没啥营养,我觉得也是有点委屈。
首先,这种写历史的方式,有个以小见大的视角,增加了你了解历史的维度。大历史小历史,就像一块布的经线纬线,横的竖的都要有,一块布才会比较结实。
其次,大历史总是关注大问题,人类啊,命运啊,这就很容易让人激动,脸红脖子粗的。小历史的琐屑、轻松和有趣,其实是一味很好的解药,让我们不至于一见着个什么宏大叙事就上头。如果以塞亚·伯林的“尤其不要有过多的热忱”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的话,那么,多读一些这种小历史,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说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好,闲话少叙,进入正题。我们就从里到外,从最初的内裤开始聊起。
内裤的最初形态
内裤虽小,却牵扯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穿内裤?
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多余。其实不论中国外国,古代人都是不穿内裤的。古代人的衣服都很长,下面就光着,那么腿冷怎么办呢?那就穿袜子来解决。古代人是这么个思路。
可是古时候并没有弹力纤维,袜子没法弄得太长。富人家孩子比较金贵,怕冻着,就在腿上套两片布,这个叫“绔”,“纨绔子弟”的“绔”,这大概算是最早的内裤了。
不过腿上套的这两条布,和咱们今天所理解的内裤还差得远,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今天女人的吊袜带。女人穿长筒丝袜,为了防止袜子垮下来,就需要捆个腰带,叫束腰。然后从束腰上垂下几根带子,带子末端有夹子或者钩子,然后用这个夹子钩子与袜子连结。古代中国人的“绔”,大致就是这么个东西。整个屁股和大腿上半部,还是中空的。不过,和今天女人的丝袜不同的是,这个绔,是不管脚丫子的。
这个东西外国男人也穿。和中国一样,这东西也都是有钱人才穿。可想而知的是,万一腰带松了,走着走着,一条裤腿就会掉下来。晚至19世纪,一个美国人在日记里写道:“昨天走在路上,因为腰带松了,一条裤腿掉了下来。在裤脚上我可是镶了整整一圈蕾丝啊!今天看到邻居太太把它当围巾围在脖子上了。真可恨!”
和我们今天的内裤最接近,也就是能遮住屁股和裆部的,叫犊鼻裈。今天,日本相扑运动员还在穿这个东西。它其实就是个布条,在腰间和裆部绕来绕去。
可想而知,干体力劳动的底层男性才穿这个,有钱人和女人是不穿的。当年司马相如拐跑了卓文君,老丈人大怒,一分钱不给。卓文君卖了车马和衣服,盘下个酒铺,抛头露面亲自卖酒,司马相如和佣人一起洗酒杯。司马相如干活的时候穿的,就是和佣人一样的犊鼻裈。
这块布具体怎么个缠法,和今天男人打领带一样,有不少花样。汉代男子都有哪些式样,今天已经不可考了。幸好文艺复兴时期有好多作品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外国犊鼻裈的式样。
在佩鲁吉诺的《基督受难》、蓬托尔莫的《基督下架》、费朗切斯卡和波拉约洛《圣塞巴斯蒂安受难》,你仔细看,每一个缠绕方法都各有不同。
佩鲁吉诺 基督受难
蓬托尔莫 基督下十字架
波拉约洛 圣塞巴斯蒂安受难
三派意见
回到最开始提的那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穿内裤?这个问题有三派意见,分别是保暖说、遮羞说和诱惑说。
保暖说,我觉得其实不值一驳。因为屁股离心脏近,肉又最多,天然就不太容易感到冷。冬天的时候,我们总听有人说手冷、脚冷、膝盖冷甚至腰冷,但是从没听谁嚷嚷屁股冷的。
当然,还有说穿内裤是为了舒适,对此我也是持怀疑态度。几乎所有人腹股沟处都有色素沉着,这就说明内裤边缘与皮肤有长期的磨擦。因此,长距离徒步的话,不管你穿什么内裤,裆部都会被磨破。今天大家之所以习惯穿内裤,仅仅就是个习惯罢了。
那么剩下的,就是遮羞说和诱惑说了。我们穿内裤,到底是因为羞耻而遮蔽私处,还是为了增加诱惑呢?今天肯定是以遮羞为主。但是说到内裤的起源,我认为还是诱惑说更靠谱些。
鲍德里亚不是说了吗,“视觉的不充分,乃是诱惑之源。”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平常赤身裸体,什么都不穿。逢年过节,要开个篝火狂欢大趴的时候,男男女女本来百无禁忌,却反而都要围个腰布,对关键部位进行遮挡。或许连土著们都知道,这么遮挡一下,反而会增加魅力。
内裤的功能主要是增加魅力,《历史的针脚》这本书里举了一个好例子。说的是1811年,乔治四世的女儿夏洛特公主吃完晚饭、叉开双脚坐着,露出了内裤的裤脚。当时女人都是穿长裙子的,正常情况下,裙子里面的内裤不会露出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走光吧。怎么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内裤呢?那就得把内裤做得很长,一直到膝盖下面。宫廷女官克里福特夫人就批评公主说:“你的内裤太长了。”但是公主却说:“可是贝德福德公爵夫人的更长,她还用蕾丝给裤脚镶了边呢。”你看,刚有内裤那会儿,反而是越长越不正经。
现代内裤的普及
据阿德灵顿考证,内裤在欧洲的普及,要归功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美第奇,也就是法国亨利四世的王后。玛丽·美第奇也是个重要人物,是鲁本斯的大主顾。1610年她成为法国王后之后,把内裤带到了法国,再从法国传到了英国。也就是说,内裤这个东西,是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内裤的起源并不是为了实用。
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民妇女也效仿贵族穿起了内裤。但是英国妇女晾晒内裤的时候,总是把它放在枕套里,以免邻居或者路人看见。
不过,夏洛特公主那会儿穿的内裤,和今天的内裤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候内裤其实就是小孩子穿的开裆裤,图的是上厕所方便。一直到1935年,才出现裆部缝死的内裤。
二战期间,因为德国潜艇实在是太厉害,橡胶运不进来。英国的内衣厂没法生产橡皮筋,所以就出现了与胸罩连体的内裤,也就是今天的游泳衣吧。不过,那时候英国妇女游泳的时候可不是穿游泳衣,而是穿着长衣长裤。1932年,一位英国妇女因为有伤风化而被罚款5英镑,原因是她在公共游泳池游泳的时候,露出了脚踝。
内裤在中国的普及就更晚了。有人说汉宣帝喜欢四处临幸宫女,娘娘吃醋了,就发明了合裆的内裤让宫女穿上,所以咱们汉朝就有了现代内裤。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靠谱,穿个合裆的内裤就能挡住皇帝吗?1935年之后,人类也没灭绝呀?
其实,内裤在中国的普及是相当晚的。清末学者辜鸿铭在日记里不厌其烦地提自己的内裤。今天说上街买了条新内裤,美滋滋。明天说,啊呀,拉肚子把内裤弄脏了。这么大个文化人,对内裤可上心呢!这可能也说明,当时内裤在中国普及不久,是个新奇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