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简.奥斯汀的 《理智与情感》?

婚姻家庭 2024-09-11 03:39

一、简.奥斯汀的 《理智与情感》?

重温1995年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作品中各式人物与精巧情节,虽时过境迁,在推崇快消文化的现在仍让人非常触动。

自从遇见,忘记自己

影片的主线是玛丽安娜的爱情挫折与蜕变。她是天真近乎愚蠢的,纯粹得毫无掩饰,又是感情饱满而炽烈的,被爱人威乐比抛弃后深深受伤,她无疑是情感(感性)的代言词,从指责姐姐埃莉诺的过分理智,到被奋不顾身的感情伤害后回归笃定。饰演玛丽安娜的凯特温斯莱特当时才满20岁,尚未因泰坦尼克号名声大躁,一脸的青春与润泽啊

英国多雨的午后,玛丽安娜与威乐比的相遇浸染着诗歌氛围,威乐比的相救有几分中世纪英国骑士风度的遗风。他们都喜欢莎士比亚的诗歌,

“Love is not love/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Sonnet 116).

(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哪能任凭抹灭/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有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但是这首诗从一开始似乎就暗喻了这场感情的欺骗结局。当姐姐指出不要在不了解时投入过深时,玛丽安娜自信的回答:

“It is not time or opportunity that is to determine intimacy;—it is disposition alone. Seven years would be insufficient to make some peopl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and seven days are more than enough for others.”

一往情深的玛丽安娜就像走入童话世界的孩子,他们一起骑马出游尽情欢乐,她毫不理会村庄中别人的指点碎语。她对威乐比的感情与专注毫不怀疑,后来只身回到伦敦的威乐比与富有的盖小姐婚讯传开后她还想替他辩解;直到收到威乐比的亲笔信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从来没有在这份感情中做出过任何明确承诺,这时的玛丽安娜由期盼、失望转入绝望,这场感情从一开始似乎不过是一场游戏,这是她难以接受的。

布兰登上校揭下威乐比的伪装:他的养女也曾被威乐比抛弃,她托付孩子后远去;被剥夺继承权的威乐比不名一文,因此急着与身价5000英镑的盖小姐成婚,从而保住家产。或许玛丽安娜并非一厢情愿,可是她此刻已经陷入过深。生下孩子的玛丽安娜来到与威乐比初见的地方,布兰登上校在雨中将她救回,几乎重演了当初的剧情。一场大病后她终于将一切留在了过去,从连绵的阴雨中回到阳光中。如观众所料的,从始至终关怀她的布兰登上校最终与她结为眷属。

无法说玛丽安娜最终的决定是否符合她心意,在婚礼中导演特意给了威乐比悻悻遥望的镜头,似乎暗示比起容易盲目的激情,持久与责任更为可靠。玛丽安娜从最初的感性与任性,到做出理智的选择,并不是表明情感浪潮最终究会褪去,被理智的止水所取代,毕竟布兰登上校所欣赏的就是她的独特个性。只是她的角色从无牵挂负担的少女转向了母亲,只关心自己痛快不是作者时代所认可的。或许理智与情感并非完全对立,在不同的心理权重时而倾向不同而已。

不打扰的关注

在影片中,毫无疑问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分别后从不打扰远去伦敦发展的爱德华,任由旅居乡下使詹宁斯太太八卦。从露西小姐口中得知原来他们早已私自定下婚约,她淡然不动声色。而后回到伦敦,百转千回终于再会,爱德华拜访时恰好露西在场,她最大程度地保持礼节,一句Mr. Ferras ,近乎客套与萍水之交。因此在爱德华婚约公布大家处于惊诧之时,她反而最为淡定。爱德华被愤怒的母亲取消继承权后,她仍转达朋友布兰登上校的帮助,使他满足成为牧师心愿,并能够完婚。

Emma Thompson扮演姐姐埃莉诺(左)时已经36岁了

埃莉诺的克制近似无情与冷漠,与妹妹玛利安娜就像一条线的两端,每一次玛利安娜的冲动与受伤都由她来抚慰,妹妹批评她:

“Always resignation and acceptance. Always prudence and honour and duty. Elinor, where is your heart?”.

她在家庭的位置是大姐,在被姐妹与妈妈赶出家族府邸生计捉襟见肘时,她需要精打细算维护一家开销;寄居篱下的生活中,她仍以高雅的气度与行止获得好名声,譬如饭对桌上世俗与聒噪的詹宁斯太太从不抱怨,与其成鲜明的对比是伪善的露西,后者一次次向她倾吐自己与爱德华的感情与其家族宠爱,造作与表演真让人作呕,最终在爱德华被取消继承权时投向他的新贵弟弟也算表里如一。

埃莉诺真的冷血与冷漠吗?当戏剧尘埃落定,被爱德华告知并未成婚,且他终于表白时,她积蓄太久的感情如溃堤洪水,伴随着交织的辛酸与释然而下,泣不成声,这是属于她自己的时刻,再也没有必要为谁而割舍。不禁想起一句老歌歌词:“直到感觉你的发线,有了白雪的痕迹;直到实现变得模糊,直到不能呼吸,让我们形影不离”。两个重视责任的人,不负其他所有的人,唯独让彼此受尽委屈。也还好,他们在理智经过世事变迁的磨砺后,初心不改。

埃莉诺的情绪总是自我消化的,她的喜怒哀乐似乎不露踪迹,将关注投向了妹妹的情感痊愈,朋友家庭的圆满,让人感到安稳与信赖,因而总能够在关键时刻获得援助,上校对她们一家的出手相助与她本人离不开的。我一度以为这两人会走向一起,事实证明两个太相似而无我的人,很难在彼此中找到寄托,因而只是朋友。

其实,布兰登上校也是理智的代言人,从始至终帮助三姐妹一家,最终使玛利安娜走出情伤并与其成眷属。上校大概从第一次见到歌唱中的玛利安娜时已倾心,对于逐渐与威乐比坠入情网的她只是任随与包容。隐忍的他曾经历过爱人与养女的悲惨故事,

“I knew a lady very like your sister—the same impulsive sweetness of temper, who was forced into a better acquaintance with the world. The result was only ruination and despair”.

或许他在玛利安娜身上看到了昔日爱人的影子。他相信让玛利亚看清现实只会毁灭她,历经岁月磨砺的上校给予玛利安娜的不是让她痴狂与忘我的激情,而是一份诚挚与温暖的关爱。(声音真的很酥啊)

Alan Rickman(1946-2016)

难得一笑的上校…很容易穿越到哈利波特#

不可逾越的障碍

影片的潜在线索是背后家族财力的变化。由于当时的妇女没有家族财产继承权,被逐出家门的三姐妹与母亲不得不寄人篱下,从高雅的上流生活到与白丁相交,沦为没有身份的乡下人。母亲们都盼望着孩子在一桩婚姻中飞黄腾达,爱德华母亲的期望与对姐妹一家的轻蔑,姐姐的犹豫与隐忍,威乐比的背叛,露西小姐的喜新厌旧,宴会中的谈资,都受到了财富或者说阶层的无形支配。虽然玛丽安娜由情而动,一开始家人对威乐比家世的谈论与兴奋也透露了对自身阶层的不乐观。

热情的约翰爵士与詹宁斯太太

在《简爱》中,简对罗切斯特也是始终保持克制与礼节,但是她足够勇敢地说出那段对白:

"Do you think I can stay to become nothing to you? Do you think I am an automaton?--a machine without feelings? and can bear to have my morsel of bread snatched from my lips, and my drop of living water dashed from my cup?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最后简获得叔父遗产而完成了阶级攀升,而罗切斯特因为家庭悲剧与大火而陷入困顿,简仍选择不离不弃,最终收获家庭完美结局。作者以财富地位的置换似乎要证明爱的超越性,然而大团圆是建立在女主的阶级提升与忠贞前提上的。

类似的,《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与爱德华终成眷属虽然不是在女主阶层改善的前提下,却是在爱德华被剥夺继承权,且凭借埃莉诺帮助获得教职之后达成的。威乐比因为维持阶层的焦虑而背叛感情,露西小姐因为改善阶层的欲望而令攀高枝,似乎都证明了阶层的不可逾越性。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与归属,也就产生了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心动,让人叹息。

二、简·奥斯汀所在时代?

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因为简·奥斯汀的作品和生活背景都与这个时期密切相关,她的小说中描述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社会的种种风貌、习惯和信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氛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发展变化的时期,称为“工业革命前夜”,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不同书风,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简·奥斯汀作为其中的一位代表作家,开创了以细腻而充满幽默感的描写手法为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三、什么决定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对四对婚姻的叙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她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门当户对的爱情,她坦率地表达了婚姻与爱情、金钱的看法。

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她尤其强调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财产、金钱而结婚;她追求真爱,但同时也理智的面对现实。正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是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她的精彩的文篇吸引着我们。

四、简奥斯汀婚姻观的重要性?

奥斯汀认为两情相悦是婚姻幸福美满的最基本的条件,她认为没有爱情,只为了情欲结合的婚姻注定失败;没有感情,为了物质而联结的婚姻是盲目而苦涩的。奥斯汀虽然反对单纯为了金钱和地位而结婚,但同时也强调,完美的婚姻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如果一个人既得到了爱情,又得到了金钱,那她就获得了幸福美满的婚姻。

总之,奥斯汀强调最理想的婚姻是相互之间有真挚的爱情,因为这是幸福婚姻的基石,双方同时须有共同的志趣和品味,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此外,美满的婚姻还得门当户对,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小说中描述的婚姻是极其理想化的婚姻,但是却不太有其现实性。固然,大家都知道感情是婚姻的基础,同时婚姻也需要经济基础的保障,在现实中这样的婚姻却少之又少。

五、简.奥斯汀的作品有哪些?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

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六、关于简.奥斯汀时期的小说有哪些?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

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

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

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七、奥斯汀月季的奥斯汀月季的品种?

奥斯汀月季的品种有

1.沃勒顿老庄园 这个是一个超级大的藤本月季,株高能够长到五米多高,非常适应用来制作大型拱门或者是花架,沃勒顿老庄园也是一款浓香型月季,花朵是包子状花型,花朵初开时颜色是杏黄色,后期颜色会变淡一些。 

2.康斯坦斯普赖 康斯坦斯普赖是一款具有强烈没药香味的藤本月季,花朵是玫瑰粉色的大包子状花型,不过康斯坦斯普赖的花期只有一季,在这里藤本月季网提醒各位花友,选择月季的时候,花色、花型、花期、植株大小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到。

3.遗产(Heritage) 遗产它的花朵是非常柔和的粉红花朵,杯状花型,带有浓浓的没药香,还有 蜂蜜和康乃馨芬芳 ,香味非常吸引人的一款藤本月季。 

4.亚伯拉罕·达比 亚伯拉罕·达比具有非常浓烈的果香味,花朵是杏色和黄色混合的大杯状花型,开花性好、花瓣数量非常多,可以做藤本也可以做灌木培养。

八、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中的女主角叫什么名字?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1982年11月1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美国女演员。

1999年,17岁的安妮·海瑟薇在电视剧《Get Real》中初次亮相。2000年,主演爱情喜剧电影《公主日记》,她凭借该片入围第4届青少年选择奖最佳喜剧电影女演员奖。

2007年,与詹姆斯·麦卡沃伊搭档主演爱情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她凭借该片入围第10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成为简·奥斯汀》是一部爱情片,由朱利安·杰拉德执导,安妮·海瑟薇、詹姆斯·麦卡沃伊、朱丽·沃特斯和玛吉·史密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7年3月9日在英国率先上映。

影片讲述1796年,20岁的奥斯汀(安妮·海瑟薇饰)遇到汤姆·勒弗罗伊(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

九、简·奥斯汀与汤姆·勒弗罗伊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姑娘”,这点就足以成为她高傲的资本。

当下的“知本家”都可以闪亮一时,更遑论19世纪的英伦乡村?这样的女子,把持着最后的细腻和高贵,灵魂独立而脆弱,在世俗的目光下永远坚持自己的追求。  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市场经济下不时流传着一句“文人总是清高的”,清高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物,更是对自己的过分完美要求。在财产和爱情面前,奥斯汀还是倾向于后者,在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理智输给了情感。  而在对汤姆的感情中,奥斯汀又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团圆的结局,出于对汤姆名声的考虑,奥斯汀最终选择了放手。那种文艺女青年的含蓄隐忍又升华了,我甚至暗暗用《廊桥遗梦》的结局去设计《成为简》,白发的简看着以自己原型写的书,想到那个人,那些事,没有哭,却是无声的内心翻江倒海……倒是影片很直接地安排了俩人见了面,当得知汤姆为自己的长女起名为“简”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奥斯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情感和理智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总会有男生感慨做男人不容易,想找个条件不错的,对方最基本的要求惊人的一致:有车有房。因此,许多男生已经摸索到,还是找个不错的乡村姑娘结婚算了,人家对你没什么要求,还不时会带着崇拜的眼神膜拜你,既没有压力,又满足了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那么女生呢?并非她自己愿意变得功利和物质,实在是环境造人。我曾经无奈地告诉那些个绝望的男生,中间层的女生不要找!细究:中下等女生,正如他们自己说的,天真的只会崇拜你而不会对你有要求;中上等女生能够自食其力,自然对你的物质要求会小很多;只有中间层女生从小奔小康,物质生活很不错,欲望也跟着逐年上涨,她期待的是更富足甚至更挥霍的纸醉金迷,至少不能比现在差吧?那么做这类女生的另一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反过来,这类女生又是最焦心的一群,也是最容易落入“剩女”的一类。她们一边忠贞于爱情,轰轰烈烈也是梦中常有的情景,一边又不能在物质生活中亏待自己,贫贱夫妻百事哀。字串7   所以我一直对《成为简》这个片名唏嘘不已,很想当然地认为编剧是看清了现实的物质和功利,才以这样暗示性的文艺片来教育人。受过应试教育的人总喜欢把某个定义按到一件事物上,这点挺可悲的。不管怎么说,这是我喜欢的片名,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I want to be Jane。她的高尚,真诚,热情,不为所动;她的理智,她的信念,她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决定。很喜欢她对于真爱的态度: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十、成为简,奥斯汀的男主角都能出演过什么电影或电视?

《成为简•奥斯汀》的男主角是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

他出演过的:

电影——《生命的舞动》、《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末代独裁》、《赎罪》、《最后一战》、《污垢》、《X战警:逆转未来》、《分裂》……

电视剧——《政治密云》、《无耻之徒》、《沙丘魔堡》《莎士比亚重现》、《黑暗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