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常不爽】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礼指什么?

婚姻家庭 2024-09-27 12:03

一、【常不爽】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礼指什么?

国古代婚姻仪式历来讲究“六礼”,清代“六礼”衍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请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

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只有“请庚”和“报期”。“请庚”,即男家与女家,互相留下对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测算是否相合后留下的凭证。而“请期”则是请人测算、挑选适宜举行各项结婚仪式的吉日良辰和规矩、禁忌。其内容一般也要写在红纸上,并由男家告知女家,称作“喜课”或“彩课”。这个算得上当时的订婚协议,看得出古人很看重缘分

二、古代婚姻六礼口诀?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六礼”。“六礼”的内容包含了六个方面,实际是结婚成立的六个程序。

一:采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亲。

二:问名,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然后去这找人去占卜一下,结果是吉才能进行下一步,结果为凶就到此为止。

三: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订下婚姻。

四: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

五:请期,就是和女方家商量确定结婚日期。

六:迎亲,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家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去在门外迎候。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官员贵族才这样严格遵守。但民间风俗也是以此做为参考,把一些程序一起办,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和第四也可以一起完成,到现在民间的婚俗还可以看到古代的“六礼”的影子。

三、婚姻六礼对当今婚姻的影响

过重。导致很多人不敢谈婚论嫁。

四、婚姻继承法六礼?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起源于周代。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五、西周婚姻六礼,主要包括哪些?

西周婚姻六礼

六礼:中国古代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迎亲: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小结:六礼主要是就是提亲、问名、用这些来算八字,然后就咨询日期,举行迎亲仪式。这些结婚礼仪,很多地区还保留了这些传统。

六、古代婚姻三书六礼四仪?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仪。有“三书六礼”,这才算是明媒正娶。“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哎,比现在可真是复杂多了。

七、中国古代六礼器先后排序?

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

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礼仪玉器,三代琢玉品种,为原始古玉中“法器”变化而来。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据《周礼》,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形状各异。

《周礼。春秋。大宗伯》 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为“六器”。

八、简述古代婚姻六礼五百字?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六礼已被新式婚俗所取代。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汉族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梁思成三书六礼娶徽因

通常与[三书]合称[三书六礼]。

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结婚。“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婚礼仪式力求简化(由证婚人宣读礼堂所备证书,各方代表代表颂词,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或奏乐等),拜天地、闹洞房等封建迷信习俗也被逐一剔除。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婚姻,于是对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九、中国古代结婚的六礼不包括?

中国古代的礼节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深意的。尤其是对于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时,礼节尤其繁琐,双方的参与人员不仅仅是男女双方,而是两方的各自家族。可谓十分繁琐。在婚礼的程序中,有个重要的程序就是交杯酒,那么古代的婚礼究竟为什么要喝交杯酒呢?

一、本来婚礼的程序就十分复杂

1.六礼不只是交杯酒,还有自古以来就是婚礼程序的一部分

西周的时候关于婚礼这一方面的礼仪就已经具备了,在喝交杯酒之前,一般都有“六礼”,民间盛行“六礼”的习俗。“六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是古代六道重要的结婚程序。

第一“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并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提亲,而这礼物按惯例来讲一般是大雁,因为大雁在古代有忠贞之意,丧偶都是孑然一身的,所以通过大雁主要表明双方之间对于彼此的忠诚。

第二“问名”,女方家同意之后,再让男方家派人到女方家问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先秦时期连母亲的名字也要问),然后由男方的父母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带到宗庙进行占卜,就是问一下祖先鬼灵,来预测此事的吉凶,(后有纸后,就写在纸上,压在祖先的牌位下)看看合不合的来,有没有克夫之类的,结束之后才决定能否缔结婚姻。

如果男方家在三天之内没有不好的事发生,就说明女方可以嫁到男方来。

第三“纳吉”,在前面一切都顺利的基础上,就可以准备好礼物并且通知女家,正式订婚。第四“纳征”,男方将自己准备好的礼品(聘礼)送给女家,这个环节其实就是交了钱财才能成亲。

而且在六礼中,其他五礼都需要大雁,只有这一个环节不需要大雁。第五“请期”,就是男家选择一个好日子以约定婚期,并且在此之后准备礼物去女家,求取女家对于婚姻关系成立的同意,以及告诉女方家结婚的日期等一系列婚姻准备的事。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第六“亲迎”,就是新郎自己本人带着花轿和“全福人”到女家迎娶新娘。然后就是重要的拜堂仪式,拜堂主要是求得祖先的庇佑,并且需要一个仪式来见证双方的礼成。

2.将新娘迎入家中,之后的礼仪也很繁琐

在拜堂之后,新娘需要进入新房来等待新郎的到来,但是新郎需要在外面招呼宾客,这是当时的宴宾,在婚礼开始时,需要对于到来的宾客进行一定的安置,主要是设置很多宴席。

这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新人婚礼的仪式需要让双方家族的有关成员知道这个事情,主要是出于对于祖先和同家族人的尊重,毕竟双方家族的成员结婚是个大事情,并不是一个小事情,需要让一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知道。

之后就是重要的闹洞房的环节,闹洞房主要是帮助新娘尽快适应在新家的环境,不要这么紧张。

在结婚前,男女双方都必须有很长的时间不能够见面,故此新郎和新娘肯定对彼此不熟悉,所以闹洞房的这一环节肯定对于两人的感情有培养作用,没有办法,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包办婚姻”的弊端,由于其家族太大,为了维持,不得不对其进行利益婚姻。

之后,就是结婚过程中的重头戏了,饮合卺酒以及结发。饮合卺酒是夫妻俩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般而言和合卺酒还有很多规矩,比如,在此过程中两人需要相互交臂,一口将杯中的酒喝完,此后需要将酒杯交给下面的人(知道礼仪的人)来处理,当然,每个朝代的风俗不一样,对于酒杯的处理以及饮合卺酒的规矩也不一样,但是礼仪上总体上呈现复杂之势是没有错的。

另外,结发也是一种重要的礼节,这个礼节不像其他礼节那样,需要做给其他人看,仅仅只是夫妻之间的内在情趣。

是一种夫妻相互信任,相互给予彼此承诺的礼节。一般都是将新婚夫妻俩人的头发各自裁剪下一小撮,打上结,放入同一个香囊之中。意为夫妻俩人不会分离,不会离心,给予了白头偕老,夫妻共同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

二、合卺酒究竟有什么具体含义,为什么结婚要喝合卺酒?

1.合卺酒的习俗并不是一致的,具体含义是不一样的

其实合卺酒这样的习俗并不是在中古时期产生的,而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合卺酒”中的“卺”是一种不能吃的苦瓜,又称为“苦瓠瓜”,最早的“合卺酒”并不是直接用酒杯,而是将一只“瓠”分成两份,将里面的肉给收拾干净,分别在两个“半瓠”盛满酒。

当然,盛满酒的“瓠”肯定十分苦涩,在结婚的程序中增加此项目,也是意为夫妻在日后的生活中,要同甘共苦,并且一心为着自己的家庭,两者的心都必须朝着一块想。并且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两半“瓠”之间还有一条线连接着,其实这也是意味着夫妇一体,不能分离,福祸与共。

在我国的礼仪专著《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娶妻之日,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在一系列的过程中,这些内在程序特别重视夫妇合体的现象,这是一个家庭的产生,其实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始血缘残余的表现,强调家庭、家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强调夫妻之间的连体性,进而锁死在整个家庭或者整个家庭之中。

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解释,关于“合卺”清代张梦远的《原起汇抄》中记载:“婚礼合卺……用卺有二义:“匏”八音之一,即如琴瑟之好合也,匏苦不可食,喻夫妇当同辛苦也;”“卺”相当于一种乐器,放在婚姻中“合卺”的解释之中,意为音乐之间的和谐美好,可以共生,其实也是一种寓意着夫妇合体同心的一种象征物。《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另外,酒的文化意义本就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本身就有成礼的意思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前面的三代时期,都是在重大的一些礼节上或者一些宴会上,对于诸侯和臣子进行赏赐,其中重要的赏赐就是酒,后来发展为,在程序上,礼节上酒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最后就是“无酒不成礼”,也就是说,礼仪最后有没有完成,关键是看酒究竟存不存在于这场礼仪之中。

所以在结婚程序中,交杯酒都是在婚礼的几乎算是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因为,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作为礼节的完成性的代表。

所以会看见一些日本原来的武士也是有饮酒的习俗,并且也是交杯,但是这样的交杯并不是婚礼程序的一种,在日本是一种礼节性的代表,表示对于对方的尊重以及信任,希望和对方成为朋友之意。

当然除去上层贵族遗留下来的礼节传统外,还有百姓自身对于酒的格外理解。在古代,酒的酿造主要是通过一些谷物或者其他粮食来创造,但是由于粮食在古代算是一种稀缺的东西(一开始是没有筷子的,是勺子,因为在早些时候,百姓只能喝稀粥,并没有白米饭,可以看出粮食是很稀缺的)。

故此平民百姓肯定没有如此奢侈,每天都可以饮酒,故此只有在一些重要的时候,人们才会去饮酒,用来庆祝使得开心的事情,比如在结婚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血缘贵族社会逐渐瓦解,阶层下移,故此也把之前在一些重大宴席上的饮酒的礼节,也被带到了民间,民间由此广为使用。

2.合卺酒的发展并不是一致性的,而是具有历史性的

之前用“卺”来进行交杯酒的礼节,并且一直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到了宋朝,合卺酒的礼仪有了很大的改变。《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从宋代的合卺酒的礼节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对于合卺酒的礼节已经很随意的,并没有将此礼节朝向外人,不再是一种示人的礼节,对于礼节的看重不再像以前一样作为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将合卺酒的礼节作为夫妻之间的一种情趣。直至现在,仍有很多年轻人在婚礼的过程中采取合卺酒的形式。

三、总结

时代的变化总是会带着社会的种种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使在之前如此固定和严肃的礼节,也在宋代时期随意化,但是可以否定之前的否定?当然不能,毕竟固定时间也是十分长的,在宋代才有了一定的松动,可见礼节性的合卺酒礼仪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的。

十、中国古代婚姻的议程?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