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临清青砖介绍?

婚姻家庭 2024-11-12 16:00

一、临清青砖介绍?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山东省临清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91。

临清烧制贡砖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始于明永乐初期,其烧制技艺是山东临清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独特经验。临清砖又名贡砖,它质地好,色泽适宜,形状各异,不碱不蚀,敲击有声,烧制时间由明永乐初到清代末,跨越了500余年的发展历史。

历史渊源:

临清烧造贡砖始于明初、止于清末,时间跨越五百多年。明代砖窑烧造贡砖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清代以山东巡抚领之,东昌府监办、临清州承办,“ 岁征城砖百万”,砖款由朝廷从国库中拨银颁付窑户,由官司督理、检验、解运。

临清官窑大部分分布在运河两岸,窑窑相连,多以万计,窑工达几十万之众,火热繁盛的场景倍受时人注目。《临清志》 载:“ 明永乐间设分司,初侍郎或郎中,后以主事督征之……岁额城砖百万。”分司下设砖厂,砖厂派宫中得力太监监办。明、清两代,临清沿卫河与会通河两岸有砖窑数百座,著名的有城东二十里铺、城南白塔窑、东北张家窑等五六处。康熙时客居临清江南进士袁启旭曾赋诗吟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属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至崇祯四年(1631年)多次到临清官窑考察寻访烧造贡砖的实况,将所见写进《天工开物·陶瓷篇》。

成化七年临清贡砖

临清砖除供营建京师外,地方也多有取用。《临清县志》记载,临清砖“制造优良”,“自明初至清中叶,境内之城垣、仓庚、庙署、寺观及一切伟大建筑,均取材于此”。临清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其砖上印记至今仍历历在目。临清古街巷,仍可见一些民居的砖墙上嵌有印记清晰的临清砖。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后,改行以银代役的政策,手工业者的劳役制度基本上被废除,临清砖窑也就由官办改为官督民办。这种由政府指定窑户承办的办法一直施行到清末砖窑停烧,也即从嘉靖四十一年以后,临清贡砖上不再出现外县、外省的字样。如:万历四年窑户马元造。临清厂窑户孙岳造,作头于其。万历二十七年窑户梁应龙,匠人赵田造。

据砖块印记内容分析,制砖人员有窑户、作头和匠人三类,这是明代中期以后和整个清代砖块印记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此外,每处窑上还必须有挖土、推土、筛土、滤泥、踩泥、制砖坯、装窑、出窑、搬柴、烧窑、担水、洇窑和在成品砖块上包黄表纸以及运砖到运河船上的工人。据测算,每处窑当有工人不下70名,按92处窑计算,临清从事制砖业的人口当在6500人左右。其中“工人”是被窑场雇佣的从事杂项事务的劳动者:“匠人” 是被窑场雇佣的直接从事造砖的劳动者;“作头” 是窑场作业的参加者和直接组织者、指挥者;“窑户” 是窑场管理者,拥有招雇和解雇工人的权力,是政府的雇佣者,是政府“开窑招商”的响应者。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记载:“砖价每块给工价银二分七厘;如挑出哑声者,每块变价银分七厘;不堪用者每块变价银一厘七毫。”至清末,每块成品砖改付工价钱2吊,其他酌减。由此可知,窑场是国家的,政府依砖块的质量和数量付钱给“窑户”,窑户再依不同标准分给作头、匠人和工人。窑户自然得钱最多。

为了保证营建之需,明清两代政府还常常预付定银。贡砖用银,皆为专款。嘉靖时,砖料价银向河南、山东二省和北直、南直、安徽、浙江的一些府、州征收,派官解赴临清发给。

清朝末年,河隈张庄有一窑户,人称“程十爷”,拥有10多处官窑。后来官窑停办,财源被断,迫于生计,程十爷私自把窑场的地卖掉了。但官府却不承认这种买卖关系,判决必须重新出钱向官府购买才能有效。程十爷只好靠卖窑场的旧砖度日。

工艺流程:

贡砖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块砖的完成要经历18道工序,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醒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

选土

一般是就地取材, 这里不是逐层水平取土,而是垂直地把“莲花土”铲下,这里面有沙土、红土、黏土,如果只用沙土的话烧出来的砖不能成形,只有红土的话烧出来的砖便会开裂,因此必须混合在一起作为烧砖用土来提取,其作用就是把黏性不同,含酸、含碱互不相同的土混合在一起,为后面加工时酸碱中和奠定基础。

碎土

过筛将取来的土粉碎, 以前是纯人力,将粉碎好的土用大小筛子筛过,提高细腻度。近十年来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砖厂都改用机器碎土,既节省了时间也将人力解放出来。

澄泥

将筛过的土泡到水池里,不断加水过滤,一方面是为了捞出水中轻浮上来的树叶,沥出重的碎石,另一方面是将土中过多的酸和碱溶解于水流走。这一工序现在也叫小练泥,过去小练泥一般要经过4—5天,现在要7—8天,这样沥出来的土质更加纯净、细腻。

熟泥

熟泥民间俗称 “压杠子”,类似于揉面。通过人或牲畜的反复踩踏,使泥完全软烂熟化。近些年改用生产陶瓷的练泥机替代了人工熟泥,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得泥坯中气孔减少,更加均匀细腻。

醒泥

类似于揉面团时的醒面,用草苦将踩好的泥盖起来,放半个月之后取出,用木棒反复碾打,使之无气孔。

制坯

制坯虽说是体力活,但讲究手法和技巧,一般是在做砖坯的地方先均匀撒上一层干土,放上模具,等待经验丰富的师傅在醒好的泥中取出一块重约六七十斤的泥团,将其用力准确地摔进模具中,扣坯必须四角填满,多了可以用铁弓将多余的部分刮下来,但少了就要重新摔,绝对不能补,因为补过之后烧出的砖就会开裂或出现缝痕,敲击的声音不清脆,便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将砖模端到空地上倒出,出来的砖表面光滑棱角分明才算合格。

晾坯

在小心翼翼地打掉模具的横框之后,砖坯还很潮湿柔软,需要熟练的工人轻轻地抡起它们慢慢地平放在地上,晾晒一会儿后还要给砖坯翻个儿,使阳光能均匀地晾晒到各个立面。晾干得看天气,一般需要7、8个钟头,晾干之后抠出来立成排,因为砖上有毛刺儿,所以必须进行整形,即用工具把砖坯打齐。如晾干的坯遇下雨被淋坏,只能重新练泥扣坯,但发现烧出的砖质量更好,工匠们从而总结出把干坯放入池中重新浸泡,再次制坯,往复三次,可以烧出质量最上乘的“金砖”,这也成为他们的“独家”经验。

验坯

干透的砖坯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的被盖上梭子,上面标明烧造年代、督造官员、窑户及作头的姓名等内容才能送入窑中,不合格的干坯重新混入待制坯的泥中。这道程序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市场化的现代已经被省略。

装窑

制作贡砖的窑主要有马蹄窑和罐窑两种,其容量有大有小,从一千块到四千块不等。装窑最重要的就是码窑,窑内砖块的码放错落有致、极其讲究“中间是空的,火从中间往上烧,上面闷死,用泥封住。码窑关键是怎么排砖,不是随便排的,要使火能往一圈跑,使每块砖都受热均匀。烧砖得先学码窑,这是基础。俗话说“三分烧、七分码”,只有该稀疏的地方稀疏,该密集的地方密集,摆成合理的样式,码至适合的高度,才能使每一块砖受热均匀,达到理想的硬度。如果码放得不好,即使烧窑师傅技术再高也烧不出好砖,有时甚至一窑砖都可能被废掉。

焙烧

这一环节是整个烧砖工作的关键,是烧窑把式十几年来经验与智慧的累积。装窑完成后,封住窑顶,用柴火、豆秸或麦秸进行焙烧,有句俗语仍在临清流传叫“打官司是秀才,烧砖是豆秸”,意思就是秀才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民间打官司都去找秀才;用豆秸烧出来的砖成色好,因此烧砖都用豆秸,劳动阶层的民众用戏谑的口吻表达出了对自己粗鄙的调侃与对掌握着文化的知识分子的美慕。

将砖坯铺满窑室之后,在窑下面盘灶点火,点火之前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即放鞭炮,向窑神烧香上供,在窑工看来,砖窑相当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掌握火候很重要,给老君上供是想让太上老君保佑烧出一窑好砖。点火之后砖窑一直不能断人,前七天加煤取灰,看着火候烧,烧到最后就要停火加水,用余热让水变成蒸汽,这样贡砖才能呈青色。砖烧没烧好,火候很重要,宋应星在路经临清途中,看到了烧窑造砖的过程,将其记录到了《天工开物》一书中,其提到“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火候的掌握主要靠把式的眼力,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融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洇窑

即停止往窑内添加燃料,封上烟道口,在窑顶慢慢注入清水,目的是使每块砖均匀地发生还原反应,经过几天连续的洇灌,砖块就会变成豆青色,是青砖的上品。洇窑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往窑顶注水完全靠工匠一桶一桶的往上提,而且水要一点一点地往下浸,不能一股脑地灌水,灌水会造成窑内气体膨胀发生爆炸。现在则改用电机,顺上管子之后往窑顶抽水,四天四夜不能断水,洇完之后出窑。

出窑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烧造工艺,临清砖便诞生了,这期间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有句俗语叫“紧抓紧挠,半月一窑”,意思是说一窑砖要经过足足半个月的焙烧,砖坯才能烧熟烧透。当然并不是烧出来的每一块砖都是合格的,明清时期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必须达到体坚、质细、色青、声脆的要求,未达到标准的贡砖有一,部分被周边的民众“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虽然现在对贡砖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但即便烧窑师傅把损失降到最低,每窑砖仍然会有瑕疵,在景永祥的砖窑后面就堆放着成千块烧坏的砖头。

运输

经过挑选好的成品砖用黄裱纸封裹,用小拱车推到专门的运砖码头,搭船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经过再次检验合格后,重新用黄裱纸封好,由陆路转运京师。凡声哑及不合格的砖块,俱存天津西沽厂。这是早先的程序,砖窑烧出来的贡砖都排在砖窑后面的一大片空地上,等待着提前下过订单的商家前来将其运走。

二、临清景点介绍?

临清的景点有:龙山路上龙山,临清大众公园里的张自忠将军纪念亭,大宁寺,运河里的临清舍利宝塔,八岔路镇辛集的五花槐。清真寺,五样松等

三、临清六馆介绍?

临清六馆包括体育馆、新档案馆、党史馆、方志馆、科技馆、美术馆。规划占地110147.3 平方米,主要建设两栋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10150.9 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57593.5 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52557.4 平方米。体育馆为一栋两层建筑,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

四、临清金玉米介绍?

临清金玉米是一种地方特色的优质玉米品种,呈金黄色颗粒,外观光滑,口感鲜嫩,营养丰富。因其独特的品质和种植方式,临清金玉米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

五、介绍临清塔20字?

临清舍利塔又名运河舍利塔,为旧时临清十六景之一,夜晚漕船驶入临清运河的时候,便可听到永寿寺内的僧人撞钟的声音,故名塔岸闻钟,旧时临清塔在永寿寺内。舍利塔在旧时为临清这座国际性商业都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舍利塔 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为仿木结构 楼阁的砖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 平面呈八角形,连长4.9米,外接圆半径6.4米,9 层,通高53.44米,底门向南,基座条石砌筑,每层 8面辟门窗,4明4暗。外檐砖木结构,陶质斗拱莲花 承托。塔内设有通天塔心柱,对称转角形楼梯,可 迂回攀缘,登临塔顶。塔刹呈盔形,远眺雄浑高 峻,巍峨壮观。各角挑檐系有铜钟,风摇钟鸣,声 震四野。

此塔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

六、临清什锦香面的介绍?

临清什香面是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代表主食之一。临清什香面“临清什香面”的前身,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

今天,大家品尝到的“临清什香面”是临清宾馆厨师团队以“传承运河文化、缔造现代美食”为己任,博览传统饮食文化古籍,遍访餐饮界资深人士,深挖临清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精髓,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制、提炼精髓,以“温面”为基础,结合民间“小吃捞面”进行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不懈追求。

七、临清宛园景点介绍?

 宛园,位于山东省临清市西北隅,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是一处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集园林、展览、游览休闲为一体的社会文化设施。宛园的设计理念为:“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采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引人入胜,缩千里江山于方寸间等多种建园造林手法,创造了具有江南苏州园林文化神韵的山水文化意境和诗情画意。

  进入宛园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浑圆硕壮的石峰,正面刻着季羡林先生手书的8个的大字“壶中天地曲径通幽”。背面为“观鱼惊月”四个行书大字。

  走过“知鱼槛”往西半壁廊上,镶嵌着自国学大师季羡林、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以及书画名家康殷、黑伯龙、孙大石、刘炳森等人的各体书法精品。

  运河文化资料馆:第一展室展出了临清的历史沿革,运河开凿变迁过程,临清名人书法真迹等。第二展室展出的是临清的名胜古迹和风物。第三展室是临清历史名人事迹,有唐代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等。

  奇石馆: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200多块千姿百态的奇石。有五亿年前寒武纪的“燕子石”、几百万年堆积而成的“钟乳石”、惟妙惟肖的“菊花石”等等。

  “壶中天地”的宛园,凭借着天地万物的声、色、动、静,体现了人与自然息息的相通,融洽和谐。

八、婚姻介绍内容?

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婚姻本质是婚龄男女以夫妻名义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平等自愿结合,应取得医学、公序良俗、政治、民法等层面的认可,并以一种亲密或性的表现形式被承认,形成人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

根据观念和文化不同,以婚礼的方式来宣告成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产生活并组成家庭的一种社会现象。

九、婚姻介绍网名?

红娘。

鹊桥会。

牵手。

心心相印

十、怎样介绍婚姻?

有车有房,有爱自己的老公,可爱的孩子,现在也有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