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是谁呢?
一、张承志是谁呢?
张承志,自由作家,回族,原籍山东省济南市,1948年在北京出生。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5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张承志是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用宗教写作企图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沉沦亮出一条拯救之路,著有随笔集《荒芜英雄路》等。
张诚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他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二、张承志的人物生平?
张承志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南艺设计学院前身)装饰艺术专业,后留校任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三、张承志小说作品?
小说《无力反驳》《阳光明媚的春天》。
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中,张承志无疑极鲜明地扮演了属于自己的角色,争议很多,大火就是必然的。
在十多年的潮涨潮落中,他是少数始终坚持自己鲜明个性的小说家之一。个性,意味着他的作品完全是他赤裸裸情感的燃烧;意味着他的语言,完全是他对自己理想的赤诚膜拜;意味着他的艺术,完全是对自身及真实处境的真挚内省。当然,也意味着极端的偏激。
四、背影张承志阅读理解
背影张承志阅读理解
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由朱自清所写。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讲述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对家庭的理解。背影这个词汇在文章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代表着父亲留给作者的形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
背影这个词出现在文章的开篇,作者回忆起了小时候与父亲一同看书、一起散步的一幕幕。然而,随着自己长大,到了离家读书的年纪,作者渐渐意识到,父亲对于自己的期望与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而这种期望与道路的背离,正是背影的象征。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通过描写自己洗澡的场景,突出了和父亲之间的沟通不畅。作者洗完澡后,他觉得父亲仿佛已经不再管他的事情,不再对他有所期待。这种心灵上的隔阂,被作者称作背影的存在,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父亲去世后的追思,进一步加深了对背影的理解。在父亲临终时,作者感到无比痛苦,他悔恨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没有更好地理解他。而现在,唯一能够沟通的方式,只剩下了对父亲的怀念,对背影的追忆。
背影张承志,这个名字也是文章中一个脍炙人口的词汇。张承志是作者的堂兄弟,他曾和作者一起离家求学。然而,张承志由于自己的过失,未能完成父亲的期望,最终引来了家庭的不满和指责。而在作者眼中,他与张承志的境遇如出一辙,同样是背影的写照。
通过整篇文章的描写和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背影这个词汇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父爱的深沉与温暖,代表着亲情的珍贵与无法挽回。父亲的背影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延伸,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更成为了作者内心深处一份永恒的怀念。
背影张承志阅读理解,这是一篇让人动容的散文,它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家庭、父爱和人生的意义。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家庭的重要性。
-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与父亲的背景,展现了深情厚意。
- 背影作为象征,表达了父爱的深沉与温暖。
- 文章中提到的背影张承志,与作者有着相似的遭遇。
总之,背影这篇文章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对家庭、父爱的思考。它让我们领悟到了亲情的珍贵和生命的脆弱。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时光如何变迁,父爱永远是一座我们心中最温暖的灯塔。
五、张承志为什么这么火?
火的原因是他的作品非常有时代感。
他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六、春天张承志故事梗概?
这是一篇充满了诗情与哲理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青年马倌乔玛在暴风雨之夜为保护马群而英勇殉职的故事,以极其抒情的笔调,刻画了乔玛英勇献身的形象,并通过象征化的手法,诗意地揭示了春天、爱情和青春的意义:它既美丽迷人,而又意味着庄严的责任和严酷的考验,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价值,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七、张承志的中短篇小说有哪些?
张承志的短篇小说有«北望长城外»«雪路»«老桥»等,最有名的是«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分别获得全国第一、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特别是«北方的河»名动文坛,好评如潮,被许多选本收入,成为张承志的代表作。他的其它中篇小说还有«黄泥小屋»«西省暗杀考»等。
八、心灵史张承志故事梗概?
张承志的长篇史诗小说《心灵史》,讲述回族等少数民族在满清残酷统治下毫不妥协的反抗,为着心灵的信仰,不惜在两百年间的大迫害与大屠杀中牺牲50万人的故事。
九、张承志的春天论写作特点怎么写?
【摘要】:张承志的文风如铁,慷慨硬朗,笔下的男子汉很多,《春天》讲述了乔玛阻截受惊马群,防止它们在暴风雪中冻死,与暴风雪搏击的故事。
小说赞扬了真正的男子汉,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代价,最终战胜恶魔,揭示了爱情是其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
张承志的小说中有一种民族之魂,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性格,受苦是生命的实体,也是人格的根源,因为惟有受苦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正因为此,奶奶淡漠了死的背后暗含着她的隐痛,也更坚定了生的希冀。
神秘的驼背老人的独语,揭示出"春天"所隐喻的内涵和包孕的深远意旨,承载着张承志的理想主义,里面藏着他对草原人民深深的热爱。
用一种开朗的、进取的、散漫的态度看人、看社会,淡然地忍受历史造就的缺憾和内心尚未平复的创痛。
十、残月张承志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残月》主要讲述了回民杨三老汉历经艰辛做礼拜的故事。在去晚祷的路上,杨三老汉完成了对他自己一生苦难和追求信仰的回顾,意识片刻的游离更终还是回到对宗教信仰的沉浸中去。作家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小说人物以深刻的“暗示”内涵,从而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存在着强烈的宗教倾向。
上一篇:挽回婚姻的最好的话语?
下一篇:婚姻能绑架爱情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