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求层次定律?
一、生活需求层次定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
二、安全需求层次理论?
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需要;
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生活有保障,没有威胁人身安全的因素等;
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属上的需求,社交需求,爱、交往和友谊等;
第四层次,尊严需求,需要被尊敬、也需要自尊以及地位和名誉的需求等;
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即要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生活有意义。启示:需要层次理论要求我们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注意做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既然五个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就要 找出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三、情感需求层次理论?
1、生理需求: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2、安全需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四、社交需求层次理论?
社交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部分,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社交需求层次中,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包括友谊、爱情和归属感。这种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友爱需求:人们希望与伙伴、同事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爱情,爱别人,并接受别人的爱。这种需求体现了人类对于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的渴望。
归属需求:人们渴望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希望得到归属感和相互关心。这种需求反映了人类对于社会认同和群体支持的追求。
社交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当社交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感到更加满足和幸福;而当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导致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社交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广泛。
五、罗杰斯需求层次理论?
是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会承认的需求)社交的需求(社会关系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身体基本需求)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组织激励(motivation)时应用最广泛的理论。
六、安全需求处于哪个层次?
第二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所提出的理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需要系统,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形状,在最低端是生理需要,在最顶端是自我实现需要。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二、安全需要
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后,会寻求安全感的满足,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是安全的,有一个安全的保障。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四、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七、员工需求的几个层次?
1、有事可做
有事可做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需求了。这个层次的需求可分为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先找到一份工作,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每一个人开始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特别是针对刚走出学校各种条件都一般般的应届生来说,犹如《我的前半生》里被离婚的罗子君在争取孩子抚养权的问题上-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样的阶段,工作本身倒变得不是那么的重要,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一份能够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在找到工作后,得有事可做。每一个上班族最为痛苦的并非是太忙,而是太闲无事可做。无事可做一方面会让员工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上司的尊重、所以上司没有或者不敢委派任务给到自己;另一方面长期的无事可做会让一个人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工作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中,感觉自己像是被隔离在公司之外的单独的一个人。
2、自我提升
产品经理运营经理不断的提升着自己,从产品原型设计,活动策划,文案撰写,需求文档撰写,需求评审,到用户研究,数据分析,交互设计,商业模式等。
八、心理需求五个层次?
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对性、食物、水、空气及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上的需要,这类需要的层级最低,人员在转向较高层级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
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员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要。对许多人员而言,安全需要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退休福利等。
主要受安全需要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要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者认为对人员来说安全需要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上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人员不致失业。如果人员对安全需要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人员将循规蹈距的完成工作。
3、社交(爱与归属)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级是与前二层级截然不同的另一层级。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员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要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员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要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4、受尊重的需要(esteem)
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
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在激励人员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要的管理者,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员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5、自我成就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分的满足了其他的需要。
九、婚姻的三大需求?
有很多人挺奇怪和纳闷,为什么男女在恋爱时情深意浓、关系密切,而一旦结合走入婚姻,成为了夫妻,恩爱程度就远不及恋爱时期,给人以今不如昔之感,甚至都有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感叹与无奈,这里面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是其中有个最为重要的的原因就是需求缺失,婚姻幸福要知道“三需求”。
第一、了解需求
不可否认,在生活中男女一旦成家,和婚前恋爱时期相比,都或多或少有种松口气的心理,也不同程度有种万事大吉的感受,受这种心理的作用和影响,在两人的心里对彼此的在意和关注就会相应地降低,由于重视程度的降低和减弱,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相互之间的需求关心就少了。
大家都知道在恋爱时期,男女恋人都非常的在意对方,也很注意了解对方的需求。留心对方需要什么,总能很好的捕捉到对方的需求,时常关注自己为对方付出了什么,把关注对方的所有需求为己任,这个需求了解的过程就是通过“谈恋爱”的“谈”来实现和完成的。而结婚后夫妻间这种了解需求的意愿明显降低,有许多则认为没必要了,有相当一部分会认为都已是老夫老妻了,我们都很了解对方,没啥需要了解的。
其实随着家庭和婚姻生活的开始,夫妻之间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东西,要比恋爱时多得多,等在一起生活时如果沟通交流减少,彼此需求变化也大,而作为夫妻之间恰恰在这一点上就忽略了,导致很多夫妻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配偶,不知道彼此的需求,再加之婚姻生活的平淡与漫长,这种了解对方需求的愿望和想法就会大打折扣,大幅降低,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以后,夫妻之间都把精力和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对双方的关注都会明显的减弱和缺失,正是需求了解的缺失,才容易引发和导致夫妻间的误解和矛盾,因此要想获得美满的夫妻关系,必须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
第二、满足需求
大家都知道,男女在恋爱时期,不但一门心思的去了解和掌握对方的需求,而且尽其所能去满足对方的这些需求,可以说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去满足对方那些需求,以博得和获取的好感与认同,生怕自己哪点做得不到位,使对方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导致对方的不开心和不满意,关注最多的就是自己为对方的需求做的尽心,把满足彼此的需求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在这种共同了解需求,相互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使得二人情投意合、你情我愿,最终相亲相爱携手走到一起。
而一旦结婚成家,似乎就有“生米已成熟饭”的大功告成的心理,这样在双方的心中都开始会种忽略对方需求的倾向,我们在上面说了由于结婚成家后不太注重了解对方的需求了,因而也就不可能知道和掌握彼此的需求,那么满足对方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不但不了解对方太多的需求,而且认为居家过日子,除了家里的事还有什么需求,岂不知在成家以后,夫妻之间的需求还会增多,不但希望对方能够关心自己、知热知冷、嘘寒问暖,关心自己自己身体和生理等方面的需要。
除此以外还有希望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尊重和平等需求;有希望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做事,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别人认同和认可的需求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群体参与社交、体现爱好和习惯的需求等等,不同形式和种类的需求都需要不断满足,只有在这种不断的需求满足中,才会让夫妻间感受到彼此的在意和用心,才会在这种不断的需求满足中,让夫妻二人体贴恩爱、相互依存,使关系变得融洽和美。
第三、差异需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物种是有其多样性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谁都无法否认和改变。对于夫妻之间,谁让是两情相悦、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但是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文化教育、家庭情况以及个人秉性习惯、脾气爱好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夫妻之间的所有思想、观念、认知和需求自然也是各不相同的。
男女在爱恋爱时,双方都能够正视和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和区别,两人在一起相互适应和磨合,求同存异,也都能尊重和接受对方的需求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最后携手走到一起。而等到成家以后,两人朝夕相处,天天生活在一起,这种需求差异会更加明显和突出,按理说夫妻之间更加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和不同,应当比没有结婚前要做的更好、更到位,而很多夫妻却是恰恰相反,反其道而行之,在成家以后不是忽略和淡化了这种差异需求,导致需求满足的错位。
要么就是不接受这些差异需求,在婚后总是把爱理解成被爱,总是希望和要求对方关注自己的感受,要在乎自己的需要,要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相互之间总想去强制或改变对方,总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或自己满意的对象,最后都会发现对方都想保持自我,根本不服从改造,就会导致夫妻矛盾升级,让矛盾和摩擦不断,严重影响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和睦,因此,夫妻之间要承认尊重差异,接受需求差异,既要求同存异,也要要“和而不同”,相互之间理解适应这种需求差异,夫妻才能感到相互平等、彼此尊重,也才能更好的接纳和善待对方。
所以说要想婚姻幸福一定要要做到“三需求”。
十、心理需求的五个层次?
每个人都有五种心理需求,或者说,每个人的心理需求都有五个层次,分别是:被接纳,被感激,被赏识,被赞同,被认可。本文仅剖析下级的心理需求,希望对上级的员工激励工作有所借鉴。
被接纳
被上级接纳、被团队接纳,是每位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人是社会动物,在组织、在团队里才能找到安全感。如果一个人不被团队接纳,他就会产生孤独感,甚至会有敌对情绪。
被感激
为别人帮了忙,付出了额外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积极的回应。表达感激之情,就是最积极的回应。养成感激他人的习惯,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被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如果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则无人可用;如果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则到处都是人才。正视自己的短处,才能发挥别人的长处。
被赞同
每个人都需要同盟,渴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赞同。当这种赞同来自上级的时候,激励作用会更大。因为上级在赞同下级的建议或方案的同时,往往会提供一些资源上的支持,使下级的想法得以付诸实施。
被认可
被上级认可,被组织认可,是下级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被认可,是对一个人在组织、在团队中地位的肯定。比如,企业里的职称评定,就是一种非常正式的认可。在正式会议上的表彰,也是一种具有很强激励作用的认可。
上述心理需求的五个层次,激励的强度依次增大。统计表明,在下级的五个心理需求层次中,被感激、被赏识的忽视程度是最高的。上级为什么不去感激下级?因为上级总认为下级的付出是应该的,职责所在而已。为什么不去赏识下级?因为上级总认为下级的任务很简单、成绩比较小,不值得肯定。当上级这样认为时,他们已经犯了评价错误,他们总是以自身的能力评价下级的成果,这是评价错位。
实际上,无论一个人年龄大小,还是职务高低,这五种心理需求都是存在,只不过,内涵或者情境略有不同而已。关注这五种心理需求,既利于管理,也利于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