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交通事故 > 正文

员工醉驾单位停薪留职?

交通事故 2024-09-25 07:57

一、员工醉驾单位停薪留职?

有些通报批评或给予处分,有些直接开除公职,比如公安、海关。

二、邮政员工醉驾会被单位开除吗?

按法律规定,作为国企人员,如果是劳动合同关系,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用人单位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如果是公务员性质工作人员,由于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所以用人单位是有权开除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醉驾处罚规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

三、单位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员工醉驾?

醉驾犯罪情节较轻,犯罪记录会被封存。若酒驾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单位是可以查到其犯罪记录的。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四、单位处理醉驾员工的期限限制?

正常来讲,企业会对醉驾员工做开除处理的。因为一旦发生醉驾的驾驶员,需要拘留15日,吊销驾驶证,还要罚款,并且这一次不良记录,还要记录在案,你的信用等级也相对下降。

如果是普通员工,肯定是要被开除的,除非你具备非凡才能,才能让单位留下。

五、醉驾党员工人会怎样通知单位?

如果拘留或判刑,交警法院会给单位发书面通知。

六、山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

山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由失职到危害社会

近年来,山东省发生了多起涉及事业单位人员的醉驾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案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更是事业单位管理的败笔和对社会安全稳定的威胁。本文将深入探讨山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现象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呼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一、山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的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

事业单位人员往往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为了缓解压力,一些人会选择通过饮酒来放松身心,但却忽视了饮酒后驾驶的危险性。

2.聚会应酬文化

在一些事业单位,聚会应酬被视为社交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饮酒是难以避免的。而有些人出于人际关系的考量,不愿意拒绝他人,请客人又常常敬酒,导致酒量过量,丧失了正常判断能力。

3.监管不到位

一些事业单位对人员的管理和监管不够严格,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防止醉驾事件的发生。对于醉驾行为,往往只以行政警告或轻微处理,没有追究更严厉的法律责任。

二、山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的危害

1.威胁道路交通安全

醉驾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仅危害驾驶者自身和车上乘客的生命安全,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对其他道路使用者构成威胁。山东事业单位人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如果醉驾行为不受到有效遏制,将对整个社会的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2.破坏事业单位形象

事业单位人员醉驾行为一旦被曝光,将严重破坏事业单位的形象和信誉。社会对事业单位的期望是他们作为典型的法律遵从者和积极的社会参与者,但醉驾行为的发生却完全违背了这些期望,导致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不信任和质疑。

3.影响社会稳定

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的现象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员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将对社会治安形成隐患,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规章,明确醉驾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对违反醉驾规定的事业单位人员,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

2.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公安机关应加大对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的打击力度,提高加强执法监督的频率和力度。对发现事业单位人员醉驾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不给予特殊待遇。

3.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事业单位人员对醉驾危害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倡导饮酒文化的健康理念,推动形成理性、文明的饮酒习惯,避免酒后驾驶的发生。

总之,山东事业单位人员醉驾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暴露了事业单位管理的短板,更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本应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共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保驾护航。

七、醉驾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开除吗?

首先,已经退休,不属于在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会再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处分;

其次,是党员,因醉驾被判处拘役刑,会被开除党籍,但不会影响退休待遇。

附:相关规定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 党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二)被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三)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八、事业单位人员醉驾会怎么处理?

需要看事业单位及具体岗位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对行使公权力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实施后,其醉驾被判拘役,无论是任免机关,还是监察机关,均应当作出开除处分。

对不行使公权力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比如公立学校的一般教师),可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如果依据《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还可以保留公职。在被判处拘役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作出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也可以给予其开除处分。换言之,给予开除处分,受处分人申诉,也无用。

如果判决生效日期是在2020年7月1日之后做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属于公权力的监察对象,则监察机关可以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如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是监察对象,则可以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业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做出处分。

此外,《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法律效力高于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九、事业单位人员醉驾会怎么处理?

看法院最后怎么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规定,公职人员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予以开除。

十、国企员工醉驾怎么处理?

国有企业职工醉酒驾驶被判刑的,国有企业可以解除职工劳动合同,并且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