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事故因果理论?
一、什么是事故因果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详细的理论概括如下: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服从偏倚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尽管事故频发倾向论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频发倾向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可取之处。
(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阐述了工业安全理论,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论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理论,后人称其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他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管理。大多数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上的改进来预防事故是不现实的,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如果管理上出现缺欠,就会使得导致事故基本原因的出现。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阀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系统安全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系统安全理论应运而生。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减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时,也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有哪些?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1931年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2)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几枚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
与早期的事故频繁倾向、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等理论强调人的性格、遗传特征等不同,“二战”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因素作为背后原因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工业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须加以追究。但是,它们只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缺陷的反映。只有找出深层的、背后的原因,改进企业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
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安全管理控制是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1)管理失误---2)个人原因(工作条件)---3)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亡。
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控制不足----管理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大多数工厂企业中,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上的改进来预防事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只有通过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管理中,企业领导者的安全方针、政策及决策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管理系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并不存在。由于管理上的缺欠,使得能够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出现。
(2)基本原因----起源论
为了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必须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针对查明的基本原因采取对策。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只有找出这些基本原因,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所谓起源论,强调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3)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点是最重要的,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但是,直接原因不过是基本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抓住作为表面现象的直接原因而不追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测及发现这些作为管理缺欠的征兆的直接原因,采取恰当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及实际可能的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本原因。
(4)事故-----接触
从实用的目的出发,往往把事故定义为最终导致肉体损伤和死亡、财产损失的不希望的事件。
从能量的观点看,事故就是人的身体或构筑物、设备与超过其阈值的能量的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活动的物质的接触。
于是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为了防止接触,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人保护用品等来实现。
(5)受伤---损坏----损失
博德的模型中的伤害包括了工伤、职业病以及对人员精神方面、神经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利影响。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如对受伤人员迅速抢救,对设备进行抢修,以及平日对人员进行应急训练等。
阈值的概念:一个领域或一个系统的界限称为阈,其数值称为阈值。在各门学科领域中均有阈值。简单理解就是危险能量的边界限数值。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把考察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用以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实际上,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社会因素,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作为基础原因因素的解决,已经超出了企业安全工作,甚至安全学科的研究范围。但是,充分认识这些原因因素,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改善间接原因因素,达到预防伤害事故的目的,却是非常重要的。
三、交通事故因果分析图法?
交通事故发生缘故错综复杂,是多因素彼此作用的结果,很难用一个数学模型来精准描述。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探访交通事故发生规律,为公安交管部门制订预防计谋,构筑事故预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因果分析图方式分析交通事故的缘故,具有直观、逻辑性强、因果关系明确等特点,能详尽分析事故发生的缘故。
层次分析法(AHP)能够将量化困难的复杂的定性问题在严格的数学运算上量化。本文将因果分析图和AHP法两种方式相结合,并应用于翻车事故的成因分析,找出交通事故发生缘故的要紧阻碍因素,为交通事故预防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四、道理论证和因果论证的区别?
道理论证:论证道理的意思。
因果论证:论证因果的辩证关系的意思。
五、交通事故因果关系鉴定由谁提出?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确定交通事故中的因果关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六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六、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
因果推断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尝试解答为什么和如何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涉及复杂的现实情境和多元的变量,因此建立可靠的因果关系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
1. 充分性
充分性是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之一。在研究中,我们需要确保因果关系中的因素充分涵盖了可能的影响因素。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只有在因果关系的因素被充分考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出可靠的推断结论。
例如,研究人员想要了解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为了建立因果关系,研究人员需要同时考虑其他可能影响收入的因素,如个人能力、工作经验、地理位置等。只有在确保充分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出教育对收入的实质性影响。
2. 相关性
相关性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建立因果关系时,我们需要确保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即某个变量的变化是否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相关。相关性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例如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
然而,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仅仅因为两个变量存在相关性,并不能得出其中一个变量是因果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结论。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分析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的区别。
3. 外部有效性
外部有效性是判断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外部有效性指的是研究结果是否能够外推到其他情境或人群中。在进行因果推断时,我们需要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一般性。
例如,某个研究得出教育对收入有正向影响的结论。然而,该研究的样本可能仅限于某个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那么该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或其他群体呢?外部有效性的考量要求我们在做因果推断时,要思考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
4.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果关系中,因果因素在时间上要先于结果出现。因此,在进行因果推断时,我们需要确保因果因素在时间上先于结果变量。
例如,研究人员想要了解抽烟对健康的影响。为了建立因果关系,研究人员需要确保抽烟行为在健康问题出现之前。只有在时间顺序上符合因果关系的要求,我们才能得出抽烟对健康的因果影响。
5. 随机分配
随机分配是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需要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组别,以消除潜在的干扰因素。随机分配可以提高研究的内部有效性,确保因果关系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研究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时,研究人员需要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学生分成接受教育干预和未接受教育干预的两个组别。只有在随机分配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将学生间的差异归因于教育干预,得出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因果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包括充分性、相关性、外部有效性、时间顺序和随机分配。这些基础要求我们在进行因果推断时,进行严谨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选择,以确保推断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只有建立在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果推断才能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七、因果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不是:
简单的说,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果因关系。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简称先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原因和结果必须同时具有必然的联系,即二者的关系属于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这就是因果关系
八、因果效应?
1⃣ 什么是因果效应?
因果定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事物如今结果全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
2⃣ 因果效应的来源
它指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心理学家将其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得到什么样的果。
九、因果悖论?
假设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因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会有你的父亲;没有了你的父亲,你就不会出生;你没出生,就没有人会把你祖父母杀死;若是没有人把你的祖父母杀死,你就会存在并回到过去且把你的祖父母杀死;等等。
十、因果别称?
古代叫因果,现代叫因为…所以…,用来表达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并不会毫无原因出现,而是依靠一些因缘条件成熟后,才显现出来。
上一篇:交通事故股骨颈骨折评残流程?
下一篇: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驾驶证吊销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