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什么行为无效?
一、买卖什么行为无效?
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违反前款规定的买卖行为无效。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无偿捐献其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利诱其捐献。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前款规定同意捐献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遗嘱。
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买卖合同无效和行为无效
买卖合同是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法律文件,它规范着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并非所有的买卖合同都是有效的。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买卖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或行为无效。
什么是买卖合同无效?
买卖合同无效是指一份合同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没有约束力或不具备法律效力。简单地说,它是一份被视为无效和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
买卖合同无效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当一方是非法主体时,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例如,如果一方是未成年人或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买卖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另一种导致买卖合同无效的情况是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例如,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规定,比如涉及非法交易或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规定等,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
什么是买卖合同行为无效?
买卖合同行为无效是指在买卖合同的签订或履行过程中,存在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导致合同或合同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买卖合同行为无效通常包括以下情况:
- 欺诈行为:当一方通过虚假陈述、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使对方错误地接受合同,合同行为将被认定为无效。
- 胁迫行为:当一方使用威胁、恐吓或其他非正当手段,迫使对方达成合同,合同行为将被认定为无效。
- 违背公序良俗:当合同行为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影响公序良俗,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合同行为将被认定为无效。
买卖合同无效和行为无效的后果
买卖合同无效和行为无效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了重大影响。通常情况下,一份被认定为无效的买卖合同将被视为从未存在过,双方无需履行合同内容。
不仅如此,无效合同还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 返还财产:如果已经发生财产交付或支付,无效合同要求一方返还财产给对方。
- 损害赔偿:无效合同可能导致一方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无效合同责任方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 其他法律后果:根据具体情况,无效合同可能触发其他法律后果,例如追究法律责任、行政处罚等。
如何避免买卖合同无效和行为无效?
为了避免买卖合同无效和行为无效,各方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合法主体:双方应确保自己具有签订合同的能力和资格,包括年满法定年龄、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等。
- 遵守法律法规:合同内容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违法行为。
- 明确真实意愿: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合同内容,确保真实意愿的表达。
- 避免欺诈和胁迫:任何欺诈和胁迫行为都应该被严格避免,确保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总之,买卖合同的无效和行为无效对商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选择合同内容,并遵守法律法规,以避免发生无效合同和合同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保证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买卖什么行为属于无效?
买卖行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不是当事人真实愿意的、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买卖行为无效。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四、独立接受行为无效条件?
无效条件:
1、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
4、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5、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6、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
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五、以房抵债合同无效债务人出具的收据是否无效?
有效。债务人自己出具的收款收据可以证实向债权人借过款。债权人可以凭收据向法院起诉债务人,要求其偿还债务并欠息。
六、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是在法律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们指的是一种在法律上没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或合同。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的定义、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没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它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在法律上被视为从未存在过。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包括:
- 违背法律规定: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违背法律的明文规定,例如违反了合同法的约定。
- 没有法律效力: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从未存在过,不能产生任何法律后果。
- 损害公共利益: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无效合同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在成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无效合同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无效合同常见的产生原因之一是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例如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 违反公序良俗:无效合同还可能会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例如违反了道德伦理或社会道德。
- 违背交易公平原则:无效合同可能会违背交易公平原则,导致一方利用其相对强势地位对另一方进行不公平交易。
应对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的措施
面对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相关当事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 申请无效宣告: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对某一民事法律行为或合同的无效进行宣告,以便消除其法律效力。
- 法律救济: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返还已支付的款项或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审慎约定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应当审慎约定合同的各项条款,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 了解法律法规: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法律规定,以免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导致合同无效。
总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是法律领域中常见的概念。了解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的定义、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应对措施对于维护自身权益非常重要。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要审慎约定条款,遵守法律法规,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七、无效民事行为记忆口诀?
口诀:小孩买假串,缺德又违法。“小孩”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假”即虚假意思表示;“串”即恶意串通;“缺德”即违背公序良俗、违背社会道德;“违法”即违反法律法规。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5岁的小朋友买房子签合同,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关键词“虚假意思表示”。典型案例如阴阳合同(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甲与乙签署一份合同,约定甲给乙10万元,让乙去杀人、放火,此时该合同损害了他人的生命、财产权益,甲乙二人属于恶意串通,该合同自始无效。(4)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公共秩序、善良风(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俗。效。
八、授权行为无效包括哪些情况?
法律上当然无效并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它和效力不确定的法律行为不同,在行为当时就确定不生效力,故不因事后情况的变更或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而使无效变为有效。所谓当然无效,即当事人和法院都不需要有任何行动,该行为即属无效,所以又与得撤销的法律行为必须经撤销才丧失效力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当事人提起确认无效之诉,也不妨碍法院作出确认无效的裁决。无效的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不成立也有区别,它具备成立要件而缺乏有效条件,所以有的国家规定它虽不能发生法律行为本来应有的效力,却无妨发生其他方面的效果。
无效的法律行为一般包括:
①违反法律强制规定的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道德的行为,在有些国家中也包括不遵守法定形式的行为。
②以逃避法律约束为目的的行为,即以合法形式出现而达到违法目的的行为。
③当事人通谋的虚伪行为,即并无使其发生法律效力的意图的行为。
④行为人不合格,包括无行为能力人的行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见自然人)依法不能实施的单独行为,行为人在精神错乱中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为的行为,以及未经授权,又无义务,擅自代理他人的行为。
无效的法律行为的分类
①就其效力来分,可分为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绝对无效系指法律行为无论对何人均为无效,无效的法律行为原则上都是绝对的;但虚伪行为在当事人间虽然无效,却不能以此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就是相对无效。也有些学者把得撤销的法律行为称为相对无效,而把无效的法律行为称为绝对无效。
②就无效的范围来分,可分全部无效和一部无效。法律行为的内容全部无效的,当然完全无效;如一行为仅部分无效,其余部分仍可成立的,根据罗马法“有效部分不因无效部分而受损”的原则,其余部分仍可有效,这就称为一部无效。
③就无效开始的时期来分,可分自始无效和嗣后无效。前者指法律行为成立时即存在无效的因素,因而使行为不能发生其效力;后者则为法律行为订立时本属有效,但因事后产生了无效的因素,因而使行为失效,例如在遗赠中,受遗赠人先于遗赠人死亡。嗣后无效有别于给付不能。如期货买卖,在交付前,标的物变为不流通物的情况,为给付不能,而不是嗣后无效。 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有些国家,如1896年《德国民法典》第140条规定,某一法律行为如按甲种法律行为的要求虽为无效,而具备乙种法律行为的要件时,并根据情况,可以认为当事人知道如甲种法律行为无效,就进行乙种法律行为的,则乙种法律行为仍为有效。例如不具备本票款式的票据,虽因法定条件的欠缺而无效,如果符合当事人的原意,仍可作为有效的普通债券,学者称它为无效行为的转换。
对无效法律行为的处理 无效的法律行为不能发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如尚未履行,就毋须履行;已履行的,就必须对其引起的财产后果进行处理,其处理办法主要是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强制收购和收归国库。
①无效行为的当事人,如曾因其行为而为全部或部分给付的,无过错的双方应负恢复原状的义务;如不能恢复原状或恢复显有困难时,应返还其价金。
②有过错的一方并对受损失的他方负损害赔偿的责任。
③国家对违法情节较轻的行为,如私自买卖禁止流转的物品等,可以按国家牌价,强制收购,甚或贬价收购,以示制裁。
④对当事人严重违法的,应将双方给付收归国库。如仅一方违法,他方并无过错,则仅没收违法一方向对方所为的给付。《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16条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如果双方都是故意的,应追缴双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库所有。
九、商标转让的无效行为有哪些?
麦知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转让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但是,以下几种情况转让行为无效:
1、商标注册证失效。这类情况一般是指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并在六个月宽展期内未提出续展申请,或该注册商标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的;或商标局已注销的商标。
2、转让擅自改变了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及其组合的。 注册商标是经国家商标局审定备案的,使用人不得擅自进行变更。擅自进行变更的注册商标不得转让,且不受法律保护。
3、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自行改变注册人名义、地址,以及其他事项而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注册人的名称、地址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的特征,是确定注册商标专有权所有者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受法律保护。
4、对可能产生误认、混淆或者其他不良影响的转让注册商标申请。注册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可能已为相关公众所熟知,消费者可能将使用同一注册商标的商品联系起来。在注册商标转让时,尤其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认。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避免混淆和误认,法律规定:对可能产生误认、混淆或者其他不良影响的转让注册商标申请,商标局不予核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5、商标注册人对其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没有一并转让的。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当一并转让,否则,容易给消费者造成混淆与误解,丧失保护商标专有权的意义。因此,法律规定,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当一并转让。
十、无效行政行为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重大且明显违法’:(一)行政行为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二)减损权利或者增加义务的行政行为没有法律规范依据;(三)行政行为的内容客观上不可能实施;(四)其他重大且明显违法的情形。”协议一方并无证据证明被诉行政协议的签订并非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被诉行政协议不具有重大且明显违法的情形,不属于无效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
一,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一)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二)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上一篇:什么是有形资产?
下一篇:法院调解离婚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