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BT工程?
BT模式的含义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的缩写形式,即“建设--移交”,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将项目的建设权和移交权转让给投资方(通常是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并在项目验收合格后向投资方支付总投资及合理回报。
BT模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受到银根紧缩的影响,如何筹集资金成为关键问题。传统的投资融资机制存在缺陷,资金流动不畅,风险和收益分担不均,导致金融机构、开发商和建设企业无法形成有机的闭合循环。
BT模式的运作
政府立项并完成前期工作后,将项目的融资和建设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投资方组建项目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和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竣工后,投资方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费用。
我国实施BT模式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建设部的指导意见,政府可以采用BT等方式组织实施工程项目。
BT模式的特点
BT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建设,投资方是非政府资金,可以是银行、金融机构或私有资金,甚至是外资。这种模式重点在于建设阶段,投资方在移交时无需经营获取收入。
BT模式的风险
BT模式风险较大,包括政治、自然、社会和技术风险。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政府债务偿还的合同约定得到履行。同时,还需要合理确定利润率和资金的监管投入与退出,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BT模式下的“信用担保”
在BT模式中,投资方通常以与政府签署的项目合同为依据,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由于政府具有高稳定性和支付能力,金融机构往往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放贷。然而,这种信用担保存在风险,需要金融机构具备良好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BT模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BT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因素多,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影响多个项目,甚至影响整个行业。
风险补救措施
针对BT项目建设承包人无力归还贷款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保全建设项目、保全承包人的到期和预期债权、保全承包人在其他公司的股权等措施,以减少损失。
总结
BT模式是中国工程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尽管它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但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此,各方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资金的安全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