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曾国藩家训婚姻?

婚姻家庭 2024-09-25 14:47

一、曾国藩家训婚姻?

曾国藩,字伯涵,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家训》更是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等几方面介绍了曾氏家训和家书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家训中,有太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很多内容道出了生活的关键和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如果有些人,能够早一点见识到一些东西,可能会避免很多的麻烦和错误。家庭的富贵也不只是财富,还有家人的健康。

曾国藩家训:一个家庭能否富贵发达,关键的三句话,越早知道越好。

一、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很多人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不过是能过上好日子,能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好一点,然而很多人,在不断的奋斗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做一些违背初心和良心的事。

人都是有良心的,一旦做了不合良心的事,便会处处小心,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生怕被人发现,即使生活衣食富足了,但内心的忐忑却不会减损分毫,即使人在天堂,心却在地狱。

所以人生有一种很可悲的生活方式,便是用良心换财富,身在天堂,心在地狱。所以做人好事要及早看清,好的生活不只是财富,还有内心的坦然。

内心坦坦荡荡的人,即使生活困难一点,但身心却是舒畅的,不受身心违逆,内外不一的煎熬之苦。

二、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很多人都明白,比起财富,其实身体的健康和和平安才更加重要,每当一个人生病的人,才会产生真正的害怕和绝望。所 所以能把健康和平安放在享受之上,才能真的平安。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健康问题,不过是来源于口腹之欲,不加节制的饮食和嘴馋。而一个人所面临的灾难和意外之祸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内心念头不正。

心念不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的判断和行事风格,对别人的态度是否恰当,对于人事的看法如果不能客观,嫉恨和偏执带来的往往是祸根和不善的种子。

将心比心,人心都是偏爱自己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自己,不懂的关爱他人,别人就也不会真心待你,虚情和假意到了关键时刻,便是灾难和圈套。

三、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渐弱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塑造的不仅是心灵的健康,还有身体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有一定的磨练和历练,不仅仅能锻炼意志,也能锻炼身体。

精心喂养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风吹日晒,身体也很难建立对风吹日晒的免疫。相同的如果从小有一定的锻炼,在尝试的过程中,身体才能一步一步建立免疫和抗体,变得更加强大。

身体是一切革命的基础,生活环境不仅仅决定一个人能看多远,也决定这个人有没有条件,走得更远。

二、曾国藩关于婚姻的经典名言?

曾国藩智慧有以下三点,1.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不要揪着对方的错误不放要互相体谅。

2.你耕田来我织布,婚姻关系是对等的,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3.孝敬双方父母,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与长辈们做到和谐相处,这样就会减轻彼此间的很多烦恼。

三、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的区别?

曾国藩日记与曾国藩家书是不一样的。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自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曾国藩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四、曾国藩趣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卓越的贡献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曾国藩伟大的政治和军事事业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趣闻。

曾国藩的幼年时期

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扬州市。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却拥有一技之长,在乡间赚取了一些积蓄。曾国藩自小聪明好学,渴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通过勤奋学习,获得了进入江苏省的进士资格。

曾国藩的政治事业

曾国藩在政治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被派往湖南担任官职,并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人物。他通过改革和稳定局势,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曾国藩的趣闻

除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曾国藩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奇特的生活习惯

据传,曾国藩每天早上都会用冷水洗脸,即使在寒冬中也不例外。他相信这样做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意志力。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奇特习惯,就是每天晚上都要写日记。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以便回顾和总结。

独特的饮食喜好

曾国藩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喜好。他喜欢吃简单的家常菜,认为它们能够滋养身体并保持健康。同时,他不饮酒,也不喝茶,而是每天坚持喝粥。他相信粥对身体有益,是一种健康的饮品。

收集古董和字画

曾国藩对古董和字画情有独钟。他收集了大量的古董和字画,不仅欣赏它们的美,还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文化和艺术的知识。他经常将自己的收藏品展示给朋友和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兴趣。

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和军事事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改革和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的趣闻和他的独特个性使他成为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他的奇特生活习惯和饮食喜好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个性。

总之,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趣闻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了解这位伟人的方式。通过这些趣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个性和他为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

五、真实的曾国藩?

真实曾国藩是一个极度自律,修身克己、但内心又极度矛盾、复杂的一个人,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可谓功德圆满,实现了当时士子的人生理想,即立德、立功、立言。

早年他可谓愚钝,考秀才连考六次,第七次才高中,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了,但曾国藩凭着顽强的毅力,硬是挺过来了,后面迎来人生高光时刻。

六、曾国藩的家谱?

父亲曾麟书

曾麟书(1790年10月9日—1857年2月4日),派名毓济,字竹亭, 是曾玉屏的长子。曾麟书自幼受到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劳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那年,参加第17次乡试,才以得补县学生员, 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他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

叔父曾骥云

曾骥云是曾玉屏的第三子,一生于功名不得志,一直在乡间协助父亲和兄长主理家事。他一生无所出,后兄长曾麟书将第三子曾国华过继给他。

四弟曾国潢

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为曾国藩大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四弟”。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劝其不必求取功名,专心在家主理家事即可。曾国潢遵循兄长的教诲,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将家里打点得井然有序。

六弟曾国华

曾国华,字温甫,为曾国藩二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因叔父曾骥云无子,曾国华出生后过继给叔父为子。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当湘军被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咸丰十月十日,曾国华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清廷悯惜国华忠烈,特旨赐谥“愍烈”。

九弟曾国荃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九弟”。曾国荃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季弟曾国葆

曾国葆,字季洪,又字事恒,为曾国藩最小的弟弟。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曾国葆在1859年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原配欧阳夫人

欧阳凝祉之女,欧阳凝祉为曾国藩在衡阳求学时的老师,其兄欧阳牧云和曾国藩亦为好友。

次子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国藩长子曾纪第在两岁的时候因得天花早殇),袭封一等毅勇侯。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三子曾纪鸿

曾纪鸿,字栗诚,曾国藩第三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早年协助丁取忠纂辑《粟布演草》,25岁就独立完成《对数详解》5卷,又与同是丁取忠学生的左潜、黄宗宪合作,撰成《圆率考真图解》,并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3岁。

七、曾国藩的爷爷?

曾玉屏。

曾玉屏出生在一个日渐富裕的地主家庭,算是一个小富二代。青少年时期的曾玉屏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惰,不务正业,有一次遭到一些长者的讥议苛责,遂痛改前非,从此一心操持家业,因治家有道,渐渐得到族人们的尊敬,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

曾玉屏有“三不信”,一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二不信医生,三不信和尚道士。他只信人定胜天。可以说,没有曾玉屏的远见卓识,就没有以后曾国藩 一生的成就。

八、曾国藩的孙子?

曾国藩以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此后成为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最值得称道、最让后人学习的并不是他的功勋,而是他在无论顺境逆境的时候,都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他的家书,无论是个弟弟、子侄的,都是在探讨如何兴家,如何治家。

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不少将领为此都发了战争横财,以至于湘乡成为富得流油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管教,绝大多数湘军将领的后代都碌碌无为,真正陷入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唯有曾氏家族一支独秀,从曾国藩、曾纪泽、曾纪鸿起,连绵数代,几乎没有败家子,也没有出过声名狼藉的人。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聪慧过人,却连自己妹妹都对他评价不高。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第一个儿子,由于曾纪泽生小孩较晚,所以1866年出生的曾广钧成为了曾国藩的第一个孙子。他出生在湘乡,此时曾国藩正在山东剿捻,接到曾纪鸿的报喜,都忘记了战事不顺,兴冲冲地给自己弟弟曾国荃写信描述自己喜悦的心情:

知科一得生一子,于万分忧郁之中得一届公公之喜,老怀稍纾,病亦日痊。

曾国藩亲自为他取名叫做广钧,字重伯。在曾广钧七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去世了。朝廷为了表达对功勋老臣的尊重,特意加赏曾纪鸿和曾广钧举人头衔。这表示他们父子可以不经过府试和乡试就直接靠进士,虽然曾纪鸿没有用上这个福利,但曾广钧却直接用上了。他23岁就考上了进士,直接进入翰林,这个速度比曾国藩还要快五年。

尽管曾纪鸿享受了福利,客观地说,他的水平应该是肯定能考上举人的。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凡是他想学的,无一不精通。十来岁时,就与文人唱和,极善诗歌,王闿运称他为“圣童”。李肖聃在其《星庐笔记》中也曾记载道:

予儿时读书,即闻曾广钧重伯有圣童之誉,年十六而入翰林,与左文襄(左宗棠)言海国事,惊其远略。

这里记录有误,曾广钧应该是进士之后翰林,而不是十六岁。但曾广钧年少聪慧是无疑的,要知道曾国藩考了三次进士才得偿所愿,而左宗棠却考了三次依然铩羽而归。

只不过,在此后,曾广钧虽然才学仍然受到世人的追捧,在书法、绘画、诗歌甚至外国科学如声、光、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但为人却喜爱饮酒,行为放荡不羁,喜好流连石榴裙下,以至于如马宗霍评价他的书法成就时,也不忘贬损一下他的生活作风。

重伯书宗率更,稍参北碑,以廓其势,遒整方峻,晚而益和,不似其人之跅弛也。

更让曾家人惊出一声冷汗的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他秘密参加了新党。然而,他显然也只是投机、钻营、好玩,并提不出任何有针对性的救国方针,对变法也没有多少认识。只是这种异常被他母亲郭筠发现,在戊戌变法失败时,她赶紧催促曾广钧前往广西武鸣府知府赴任,逃过一劫,而他的从弟、曾国荃的孙子曾广河因悲愤而服毒自尽。

此后又有一次让他死里逃生,当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时,慈禧命令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曾广钧听说后,同情珍妃的遭遇,为她写下了《庚叶落祠》诗二首借以凭吊。此诗歌在京师广受赞誉,然而慈禧一直不知情。

哪怕后来慈禧从西安回京,就是曾广钧等人负责接驾,慈禧也一无所知。等到慈禧在北京知道此事,曾广钧人已经到了南京。多事之秋,清政府也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此事不了了之。

曾广钧在官场上也就做到了知府,而且政绩平平没有什么亮点,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他的私生活并不如祖父那么检点。连他的妹妹曾广珊都这么评价他:

幸亏文正公未做皇帝,如做,到了第三代,皇位如果传给他那个擅长诗词,爱搞女人的孙儿,那就会做李后主或宋徽宗了。——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九、曾国藩的父母?

曾麟书。

曾麟书(1790.10.9~1857.2.4)派名毓济,字竹亭,祖籍湖南衡山县白果,出生于湘乡县荷塘(今双峰县荷叶镇)。

曾麟书(Zeng Linshu)是曾国藩的父亲。初为山乡塾师,43岁时参加第17次乡,终于考中秀才。仅曾麟书五代子孙,自清道光十二年至光绪末年,就出了曾国藩、曾广钧两进士,举人、优贡、秀才更是多达20余人。

子曾国藩、曾国荃均擢总督,因子贵,以知名乡绅活跃于湖南城乡。卒后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诰赠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侯、一等威毅伯。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年长丈夫曾麟书五岁。因曾麟书排行老四,故人称麟四嫂,后称江夫人。

十、曾国藩的学历?

其为进士出身。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