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90后的婚姻观的启示?

婚姻家庭 2024-09-19 17:28

一、90后的婚姻观的启示?

对于结婚,很多当下的90后年轻人都不愿意将就,总还是希望能遇到自己的完美王子与公主。

另外在此之前,90后多数年轻人认为现在谈结婚还太早,要先享受单身的自由。

普遍90后认为结婚应该是在30+以后的事情了,再加上“不婚”、“丁克主义的传播”,更多的年轻人就显得并不那么着急结婚

二、90后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婚姻观:

90后对婚姻的观念是实践性的,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大抵抗,而不只是立定的目标,认为要有适时的协调、宽容和促进,婚姻不仅仅是他们的未来,而是当下和未来双重的美丽生活。

总的来说,90后尊重爱情,积极投入,更加乐观、实践和浪漫,他们把爱情和婚姻当作自我修炼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把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看作是持续促进相同追求的发展和实现。他们关注爱情,把它当作是实现“有缘无分”的象征。

爱情观:

首先,90后的爱情观是开朗乐观的,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开心欢乐的体验,它能让人变得更加健康,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拥有它是非常幸福的,他们也以爱情来实现自我修炼。

其次,90后常常用浪漫来表现爱情,他们乐于奉献,愿意主动给予被爱的人温暖和关爱,善于表达真心简单而深情的话语,把一份真情送复制全文爱的人,用精彩的形容来抒发感情,这是90后爱情观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90后的婚姻观是怎样的?

现在,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间,90后已到了结婚年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当智障、不可靠和随意的标签贴在90后身上时,90后会说:我们不带这个罐子。真正的孩子不再是困惑的孩子。相反,90后是对自己生活和现实最了解的一代,在爱情和婚姻方面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果断、务实和传统。

90后婚恋观的五个印象标签

零容忍作弊,暧昧靠边站

数据显示,89%的90后坚决反对欺骗(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会主动退出这种关系而不会拖延。面对恶意的背叛,我们不需要容忍,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人”,我们必须把爱和耐心放在跑步中。

爱情是直截了当的,婚姻是务实的

与十多年前相比,不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是在耍流氓。现在,对于99岁以后的人来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是在耍流氓。对于90后来说,爱情和婚姻不再是同一根绳子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坠入爱河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组人的事。因此,在婚姻问题上,他们表现出相对保守的状态。几十年来,爱情和婚姻的界限是如此清晰。

如果我们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考虑,我们会发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房价吓坏了90后的理想与现实:他们生活压力很大,对婚姻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冰冷僵硬的现实,他们越来越渴望爱情的慰藉。

我只是开朗,但不是无拘无束

我只是开朗,但不是无拘无束。如果你是单身,与很多人交往会变得浪漫;如果有一个固定的物体,彩旗在外面飘扬,那就叫做滥交。我们可以说得很清楚。我还在等那个能抱着我的人出现。

性解放和性禁忌是当前社会形势不同方面的体现。互联网的普及使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活跃和开放,尤其是在90后。然而,其他年龄组对性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影响90后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毕竟,社会规则仍然是由他们的前辈制定的。因此,它们的开放性只能是私人的和暂时的。他们为更多的单身人士提供服务,以缓解压力和发泄情绪。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观念仍然是90后婚姻和爱情的真正主导观念。因此,90后根本不能无拘无束。

爱情和婚姻是累赘的

非婚姻主义不再是祸害,结婚生子只是生活中众多选择之一。虽然它不同于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它不应该承受诅咒。近年来,90后不结婚的比例持续增长。原因可能与他们对责任和权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经过深思熟虑,为了维持良好的婚姻关系,双方首先应该以家庭为目标,但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父母的照顾,责任感相对较弱,强调个人权利的延伸。因此,他们更愿意享受爱情的甜蜜,而不是承担管理的重任。

未婚者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变老后,由于社会关系的相对脆弱性,他们可能比已婚者更容易发生中年危机。

谈谈第二维度。嘿,第三维度不能混合

放弃网上男神的虚幻身份,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中的人,锻炼社交技能,用心体验生活,是90后下订单的唯一选择。

90后需要通过精确的实验进行反思,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受生活的影响,允许自己在生活压力和社会流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观与任何形式的婚姻和爱情观进行比较。

四、想知道90后的婚姻观是什么?

我觉得婚姻观和几零后关系不大,只是七零八零的人相对比较保守,即便崇尚单身至死,也不会大肆张扬,寻求他人理解和支持。

90后的人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执着下去。与此同时,也希望的到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90后更清楚在婚姻里想要什么,有人想要爱情,有人想要稳定,有人想要金钱……无论哪种,他们都会努力去达成。我觉得没有哪种婚姻观可以代表一代人。如果有的话,那可能是大家都能够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当然也不乏有人退而求其次。

五、90后的婚姻观:追求幸福而非完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90后群体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也与上一代人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比于上一代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90后更加注重婚姻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他们不再追求所谓的"完美婚姻",而是更加注重婚姻生活的实际体验。

婚姻不再是必须,而是选择

90后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必须的人生目标。很多90后选择晚婚或者干脆不结婚,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和个人发展上。对他们来说,婚姻不再是必须,而是一种选择。只有在双方都准备好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走进婚姻的殿堂。

追求幸福而非完美

相比于上一代人对"完美婚姻"的追求,90后更加注重婚姻生活的实际体验和幸福感。他们不再过于执著于表面的完美,而是更加关注婚姻生活的实际质量。只要双方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就已经足够了。

重视个人发展,不轻易妥协

90后在婚姻中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实现。他们不会轻易为了婚姻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和个人追求。相反,他们更愿意与伴侣共同努力,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寻求平衡。如果婚姻生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也不会勉强维系。

总的来说,90后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更加注重实际体验和个人发展,他们不再追求所谓的"完美婚姻",而是更加关注婚姻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也预示着未来婚姻模式的新趋势。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够更好地了解90后群体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六、90后的婚姻观是什么样子的?

网上都说我们90后是佛系结婚,其实不然不是我们不想结婚而是我们拿什么去结婚拿什么去维持这份感情。

在没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去结婚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所以很大一部分人都不会让自己的下一代也这样,我们吃了很多的苦所以也不想下一代跟我们一样。

这就像之前在网上看的一个视频说:寒门难出士子。

七、90后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

90后的婚姻观就是:一部分人很早就步入了婚姻生活和家庭孩子,而另一部分人呢!则是死拖!!没有男朋友,一个人也过得很好,最上说要甜甜的恋爱,现实中确一点行动都没有,就是等,也不知道等啥?心理已经慢慢形成不婚主义倾向

八、90后的婚姻观,是否真的打算宁缺毋滥?

爱情很美好很重要,我愿意为了爱去改变去争取去牺牲,但爱情不应该成为一切。

自己应该成为自己的依靠,自己的幸福不能依赖于婚姻。

婚姻的本质是保有私有财产和分配生殖权利的一种法律关系,不是爱情的最终状态。我倒希望是,而现实真不是。

宁可单身一辈子,绝不随便落入婚姻的陷阱。

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婚内责任并且有能力承担,那就绝不结婚。

如果天好人合适,各种条件具备,婚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以上就是我的婚姻和爱情观。

九、大家觉得,80后、90后的婚姻观、爱情观是怎样的?

聊聊我一直想聊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真的更保守了吗?

01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说法,大意是2020年,轮到80、90后劝00后不要太封建古板。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关于「梁祝」的讨论,抖音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论区里,高赞都在表示「马文才才是值得嫁的人」、「明明梁山伯才是小三,马文才和祝英台是有婚约的」、「现代人都会选马文才吧,毕竟有钱」等等。

看到这些评论,叔叔阿姨们震惊了,很多自媒体迫不及待地出来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爱情观保守主义回潮,更有人干脆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封建,我们活回去了。

说实话,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小题大做。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怀疑的鲑鱼》中做出过精辟的总结:

1.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 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总结其实放在文化上是一样的。我身边总有同龄人看衰年轻人,就如一些前辈们曾经看衰我们一样。

但我始终认为,对事物的看法,很多时候是跟环境变化相关的。年轻人对于感情和婚姻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太正常了,你不去探究,就容易武断地得出「封建」这个结论。

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到的马文才是这样的:

梁山伯则是这样的:

而00后、10后小时候看到的马文才是这样的:

梁山伯则是这样的:

何润东的粉丝请不要打我。

我的意思是,在民间故事中,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都是符号化的,梁祝代表自由,马文才代表封建。梁祝是好的,马文才是坏的,因此按照早期文艺作品非黑即白的惯性,梁祝的外貌就是好看,马文才就是丑恶。这跟童话里公主貌美,巫婆丑陋的刻板设定没啥区别。

但是影视作品把这些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具象化以后,很自然就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性格。

甚至有一版马文才,是由胡歌饰演的。

胡歌演的马文才啊!嫁给这样的马文才有啥不好啊!

这些影视作品跟民间故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然也不具备「打破封建」的说教意义,单从角色来看,观众认为马文才值得嫁也没啥毛病。

这种情况也压根不是95后、00后才存在。

你想想在《西游记》里,白骨精是什么形象?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其教育意义还不是不要被外表所迷惑?结果80后眼中的白骨精是这样的:

甚至孙悟空 x 白骨精已经成为西游记改编作品中固定的配对了,除了老版《西游记》外,这么多年西游作品中,白骨精就没怎么当过真反派。

没人反对吗?也有啊,六小龄童不就批评过:孙悟空白骨精恋爱匪夷所思。

但是看《大话西游》长大的年轻人怎么看待的?六小龄童太封建,从此变成了鬼畜素材。

所以大家都只是被当时年龄段的影视作品影响了,现在的人觉得年轻人封建,和六小龄童那代人觉得我们乱编,没有任何区别。

不信你看我们琼瑶阿姨,那才是时代先锋,跟她一比,尔等都是封建欲孽:

所以很大程度上,年轻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表达,其实是受当时的传媒影响的。注意,只是表达上,让年轻人误以为,这是时下最流行的爱情观、婚姻观。

世纪初的时候,韩国有部电影叫《我的野蛮女友》,可以说风靡全亚洲,也是当时韩流文化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开创了「野蛮系」女友的先河,全智贤之于野蛮,差不多是绫波丽之于三无,感受下。

在这部电影之前,东亚主流文化中,对女主的要求还是柔弱文静为主。但这部电影让人意识到,原来野蛮的女生也很可爱。

这点跟《还珠格格》大火后开始流行「疯丫头」很像,当时很多女生竞相模仿全智贤。我们当时班上的女生就是,女生以揍男生为美。她们未必全看过《野蛮女友》,但这种标签化的人设已经深入人心。

包括后来国内拍的《河东狮吼》,延续的其实也是这个套路。

这种传媒下的情感表达,大部分时候就是标签,和单一的。

前段时间在《十三邀》里,《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对「渣男」这个词就做过一番描述:

无论是渣男还是绿茶,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概括了一些两性方面的特质。但是在泛化的过程中,这些词逐渐固化成了标签。一旦把你打上这个标签,你其他属性就不存在了,只属于人们想象中的角色。

说白了,把活生生的,复杂的人,简化成了纸片人。

02

像一些自媒体,需要编造故事来获取流量,所以就会把这些标签化的东西不断强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制造两性矛盾,突出情感问题。

比如过去的咪蒙,就是制造矛盾和焦虑的一把好手。为了讨她受众群体的欢心,就需要编造一个个故事,标签化一个个角色。

其实你看这些自媒体笔下几乎不会出现什么好人,男人会各种欺瞒、冷暴力、侮辱自己的对象,如果结婚了,男方的家庭必须奇葩,尤其婆婆会在其中扮演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蛮不讲理的角色。

为的就是调动读者愤怒的情绪。

针对女性也是一样。比如我之前视频里提到过的,虎扑的绿色文学,其实不仅是虎扑里有。在给男性看的此类文章中,剧情就是女朋友/妻子出轨被抓,然后哭着求和,悔不该当初。

或者对方娇蛮任性,尤其在彩礼这件事上,诞生了海量的故事。即将步入婚姻的最后一刻,女方家庭狮子大开口,男主角怒而退婚,最后女方一家回头来求,却吃了闭门羹。

总之你看这些文章,世界上干脆就没正常人,吓得我一天到晚单身保平安,单身保平安。

然后发现一生平安。

不仅是自媒体如此,这种标签化的成功,甚至影响了现在的电视剧。

像前些时候大火的《三十而已》,剧中三个男主就是非常标签化的存在。陈屿是不关心妻子的渣男、许幻山是劈腿的渣男、梁正贤是借着不婚主义伤害女性的海王渣男。

还有林有有,是一个用尽手段、毫无底线的绿茶。

观众看这些角色,恨得牙痒痒,甚至可以把这些角色符号化成一把标尺,来判断身边人的三观。

这些角色的行为,无一不挑逗着观众的怒火,让观众期待看到他们后悔和倒霉。所以陈屿离婚后开始追妻了、许幻山坐牢了、梁正贤被王漫妮打脸了。而三个女主,依靠机械降神的方式,获得了成功。

生气就对了,这些角色的设置,就是用来激发观众怒火的。因为愤怒,是人们最容易被挑逗的情绪,只需要把生活中那些讨厌的点,结合在几个角色身上,这几个角色就形成了人性靶子,供观众谩骂宣泄。

这种模式如今在电视剧创作中屡见不鲜,包括之前的《欢乐颂》、《都挺好》等等,都会刻意塑造这种奇葩人设。未来大家还会看到更多的电视剧使用这种方式,戏剧化社会上的矛盾,刺激观众的情绪,然后把角色、作品一次次送上热搜。

离开了这些奇葩人设,现在的电视剧都不知道该怎么拍了。

像我最近看的《以家人之名》,前面还在好好讲温馨的家庭故事,开局大捷,豆瓣评分一度在8.5以上。

观众满心祈求不要狗血不要三角恋,然后编剧手起刀落,搞了个七角恋。

从以家人之名变成以家人之名谈恋爱,评分暴跌到7.6分,如无意外的话还有继续下跌的空间。

这些自媒体和电视剧,又反过来影响了读者和观众的认知,给了他们一套更具体的贴标签方式。于是你就可以看到,每当这种剧热播之后,就是各种关于绿茶、渣男讨论的井喷。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那么单一。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很难用其中一面去定义。这些标签,不仅框死了我们对别人的认知,也框死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梁祝》这个故事,对于几代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里,马文才代表封建,梁祝二人代表的是冲破封建道德枷锁的勇气。但是在电视剧和自媒体的影响下,这些原来的符号被重新解构,马文才的角色转换为有钱有颜,爱而不得的苦情角色,年轻人因此认为更应该嫁给马文才,丝毫不意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年轻人的恋爱观上升到封建,或是保守主义的回潮,显然是小题大做的。

03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大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我们没有恋爱与婚姻的自由,即使在我们父辈那一代,媒人牵线、父母介绍,依然是恋爱与婚姻的主流。

因此在那个时候,自由才是年轻人最追求的东西。

但是今天的情况截然不同,现在的年轻人都拥有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自由已经不是什么金贵的存在了。每个人在其中看到的东西,都是和当下息息相关的。既然我已经拥有自由了,我再解读《梁祝》,考虑的其实是更现实的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最在意的是什么呢?无论是电视剧,还是自媒体,在情感问题最喜欢贩卖的焦虑就是「门当户对」的概念。你去百度一下门当户对,满屏幕都是诉苦,讲述自己嫁给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老公之后,悲惨的婚后生活。

典型的案例就是凤凰男,这个词在互联网上简直如有原罪一般,但凡电视剧和自媒体里,都会把凤凰男设置成「恩将仇报」的典型,还要给他配置极其刻薄的老妈,和一堆奇葩亲戚,就是为了告诉城市女性,千万不要嫁给农村男人。

同理,还要告诫男人不要娶扶弟魔。如果女方有个未婚的弟弟,就算她是刘亦菲,也万万不能跟她结婚。

问题是这些作品真的宣传的是「门当户对」吗?当今的门当户对,逻辑已经变成两个人在一起,必须要三观一致,而三观大概率跟你原生家庭挂钩,所以决定两人是否能在一起的条件,从相爱变成了出身。

与其说是门当户对,不如说是阶级固化的焦虑,怂恿年轻人去找「阶级」更高、更有钱的对象。以至于出现了「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这种梗。

站在这个角度去想,马文才这种又有钱,又喜欢对方,加上电视剧美化过后的颜值,成为年轻人想象中的良配,有什么奇怪的呢?只不过人们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去解读了《梁祝》而已。

而且我觉得吧,这种对于年轻人的担忧,代代都在发生。

我们父辈担心我们看动漫,会影响价值观,担心看《大话西游》,让孙悟空爱上白骨精,是对假恶丑的妥协。这和我们如今担心现在的年轻人,喜欢马文才,就是梦回封建,毫无区别。

我一直强调的,传媒主要影响的,是我们对爱情、婚姻的表达,但并不意味着改变了我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回到现实中,我们依然会因为各种原因对一个人心动。

所以不必担心,人类的本质不过是复读机罢了。

《梁祝》评论区,几万人劝祝英台嫁给马文才: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更保守吗?【暗中观察042】IC实验室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十、90后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90后群体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相比于上一代人,90后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90后婚姻观和爱情观的新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知。

婚姻观的转变

婚姻不再是必须。过去,婚姻被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但如今90后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选择。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不会因为家庭或社会的压力而盲目地追求婚姻。有些90后甚至选择独立生活,拒绝传统的婚姻模式。

婚姻目标更加多元化。相比于上一代人,90后在婚姻目标上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生育、养家等目标,他们也更加重视婚姻关系的质量,如情感交流、个人成长等。有些90后甚至将事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作为婚姻的重要目标。

婚姻时间更加灵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30岁左右是结婚的最佳时期。但如今,90后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和成熟,他们更愿意推迟婚姻时间,以确保自己在经济和情感上都做好了准备。

爱情观的转变

爱情更加理性化。相比于上一代人的"一见钟情",90后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注重理性因素,如学历、经济条件、价值观等。他们更加重视两人的长期匹配度,而不是一时的感觉。

爱情更加多样化。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恋爱应该是一对一的专属关系。但如今,90后的爱情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同性恋、开放式关系等都开始出现。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恋爱模式。

爱情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相比于上一代人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90后更加注重在爱情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发展空间。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事业、兴趣爱好等,并希望在恋爱中能够得到对方的支持和理解。

总的来说,90后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在婚姻和爱情中寻求更加丰富和满足的体验。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预示着未来婚姻和爱情关系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这些观点能为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