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为何向内求?怎样向内求?

婚姻家庭 2025-03-06 15:52

一、为何向内求?怎样向内求?

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的朋友都清楚这样的话: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你所看到你所感受到的情境都是你内心的投射”

“你不接纳别人或者不接纳别人的某一点,正是你内心不接纳自己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让你快乐,除非经过你的允许;

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让你不快乐,除非经过你的同意。”

“你的情绪产生的原因不是你经历的生活情境,而是你内心对此情境的反应。”

所有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向我们表明同一个道理:当我们内心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向外寻找答案,不要再抱怨外面的人或事。因为问题的根本一定在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快乐。

所以我们要向内求。

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真正做到观察者不缺席,着实要自己下一番功夫的。

首要要和自己的身体连接,经常观看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内部的能量场,这样做能让你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当我们有一般的无意识思维或者一般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就能做到觉察它。慢慢地你对某些强烈的无意识思维或是情绪就会有可能及时地捕捉到,也就是觉察到。

记得陈静和我们分享的,这一定有个过程,就是:后知后觉,当知当觉,然后才是先知先觉。所以我们不要着急,接纳自己的一切,就是最好的开始。

一旦我们成功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出现时,都要清醒地提醒自己,不要再认同自己的无意识思维,或是无意识的反应(通常都是矛头指向外的),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观察他,观察他在你身体上的反应,把深呼吸带到那个不舒服的部位,甚至感觉你的呼吸可以穿越哪个部位。很快就会有奇迹出现。

如果找不到答案,那也没有关系,一切都让他自然地发生,自然地结束。慢慢慢慢,你的内心就有转化。或许你看到某本书上的某句话,或者朋友的一句点醒,或者一朵花,一棵草,或者和孩子的全然相处,你的痛就会有转化。

和自己连接的方法,可以平时坚持,也可以有情绪时使用:

静坐,冥想,或瑜伽休息术;

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听;

伴随合适的音乐自由舞蹈,或悠扬或激烈;瑜伽;

艾灸或身体按摩;

剧烈运动,跑步或快走或爬山;

看自己有感觉的书;

投身大自然,放空自己,尽情拥抱自然,接受宇宙赋予我们的爱的能量;

方法多多,重要的是适合自己,自己能完全把注意放在当下,放在自己身体或内心的感受上。

二、向内求打开心量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强调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看待事物的全貌,不带有太多主观情绪和偏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具备辩证思维,才能够主动面对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培养客观、冷静的态度,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更好的结果。

向内求,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首先要审视自己,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的局限性,以期能够不断改进自我,迎接更大的挑战。当我们遭遇困境时,首先要深入反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和完善。只有不断地向内求,才能够在思维和行为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在工作和生活中,向内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常常容易忽略自身的问题,并把责任归咎给外部环境。然而,只有敢于直面自身,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才能够不断进步。向内求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有勇气直面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打开心量,是指拥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态,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不将自己局限在狭隘的思维中。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量,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大环境,获取更多的机遇。打开心量意味着放下偏见和成见,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挑战,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打开心量,意味着要学会包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此时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尊重彼此的差异。只有打开心量,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向内求老子原文?

哲学方面:处处体现这朴素的辩证法色彩:“祸兮,福之所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将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也就是“无”演化而来,这个思想简直有点后现代的宇宙观呀!太不可思议了。

为人处世方面:老子“装”的做人智慧,无论是战时的避祸,还是现在的社会的社交活动,都有其深刻的道理。

四、凡事向内求的感悟?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

“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

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向外看的人,有梦;向内看的人,清醒。

01

向内寻求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切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一种内心的自省,是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些。

我们生活在世间,就像开车在路上,路直直着走,路弯就弯着走。发生交通事故,或者翻进沟里,就要反思自己操作不当。

如果抱怨道路太多曲折,是没有价值和任何意义的。

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

然而人们却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

很多时候做事并不是别人限制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

我们总是能理智的去分析别人的错误,却习惯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落入迷途。

如果你不懂自省,就不要盲目自负。

自省,谁都知道的一件事,但坚持真的很难走在路上,只有一直自省,或许才能坚持前进吧。

向内寻求,平常心即是道。有清静的头脑,超然淡泊的心境,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和品味的。

02

向内行走

行走有两个方向,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向外走得越远,就离自已越来越远。尽管那个自已还混迹于世,但那是个虚假的自已,一个连自已也不认识的自已。

向内走得越深,就离自已越来越近。

尽管向内行走需要穿越孤独、越过欲望、放弃诱惑,但当抵达心的最深处时,自已就成了自已的神。

一个人向内行走到多远,他就可以向外伸展到什么程度,这和一棵树的道理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我们要了解外面这个世界,首先我们必须向内去了解自己。

如果一个人只是积累了一些外在世界的知识,而不了解自己内在的主观世界,那么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一定是片面和不真实的。

就像现在很多人只是拿旅行当逃避的借口。有些自我的东西是需要向内找的,而不是拼命的向外逃避。

最后发现,原来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向外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更需要向内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眼光转向自己,才是我旅行的真正方向。

外在的客观条件或许我们无法决定,而改变我们自己则是完全可以的。

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向禅师诉苦说:“我天性耿直,心直口快,处处得罪人,事事不顺。未来的路不知道如何走,真想隐去深山,远离这个给世界。”

禅师说:“天性耿直和心直口快都不是缺点,甚至是修行的极好资质。只是,与不同人沟通需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技巧。”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

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

与青年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

与孩子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是啊,一种态度走天下,必然处处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即可四海通达。

更多时候,逃避都是无用功,我们需要向内行走寻找。

03

可谓:“明了,心了,事自了。”

既如此,我们何不遇事时多“求诸己”呢?

从现在开始,学着用一颗向内求的平常心,去经历尘世的纷纷扰扰,去拥有人间最简单的快乐幸福。

五、向内求己经典语录?

众生皆苦,唯有内求

扛得住涅槃之痛,方能拥有重生之美!

1、众生皆苦,唯有内求

什么是内求?

内求就是:经历了苦难,有了自己的信仰,有了坚定的意志,一切遵循自己的心愿,不会被外力所改变。

向内追求是解脱,向外追求是苦海!

2、心是一块田,种善得善,种乐得乐。

人生靠什么来体会痛苦与快乐:靠心。

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人要学会自己播种快乐,并且能做到以苦为乐,万事皆乐。

只问播种,莫问收获,进行好事,莫问前程,心安,福自来!

3、向内求,发现自己的力量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一切向内求,明心见性,做自己的主人。

4、向内求善,绽放人生光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每个人的良心就是为他引航的最好向导。——司各特

六、心向内求什么意思?

心向内求,不着外镜的意思:就是指向内看自己,遵循自己的心意,按照自己的信仰生活,不因外力而改变,不被外物所影响。内求这个词出自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关于内求别的流派的说法:王守仁的心学,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七、向内求修身正己的句子?

向内求诸己,不求外界、外人如何,只求自内外中和,刚柔相济。

身不修则德不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向内求身正己,向外求随缘顺道。眼晴向内,苦练内功,实现自我改造。眼睛向外,却不强求,只随顺道而已!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八、万事向内求的寓意?

寓意着心态好,遇事稳重

1、向内求的意思:就是指向内看自己,遵循自己的心意,按照自己的信仰生活,不因外力而改变。这个词出自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2、关于内求别的流派的说法:王守仁的心学,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九、向内求观自在什么意思?

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把烦恼、无明放下,放下就能够自在,自在就能够解脱。

十、一切向内求的经典句子?

国学智慧《菜根谭》:懂得向内寻求,一切适可而止,方是心之本源。

这样一个功利性的时代,人心浮躁,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同一种东西叫做物质。

有人评价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说现在的时代,所有人的价值观出奇的一致,都是信奉物质为上的一个理念,这是一个时代的特色,但是这也是一个时代的戏剧性。

其实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大多数人信奉的其实都是物质为上的一个理念。把物质看做是第一,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种评价标准:一个人得到物质之后,就算是真正的成功。

所以很多人就简单的把成功规划为拥有财富的标准上,但是这样的一个标准真的是有失偏颇。

因为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三穷三富过到老,财富这个东西是永远不可能一直陪伴着一个人的。财富也是游离不定的,当你简单的去拿一个财富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时,就是片面而且非常可笑的一个标准。

对于成功来说,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定义,如果拿财富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那么得到多少财富,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呢?

而唯一可以衡量一个人富足的东西,叫做:内在精神。

从某一些层面上来说,对于有一部分拥有物质的人,他并没有因为物质而让自己感到开心和快乐,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不知足的状态。

我们不得不否认,这个生活中,物质很重要,因为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一个温暖的家,不可能有一个美味的食物,不得不承认物质能够解决痛苦,解决烦恼。但是物质有的时候,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是需要向内寻求的。

但是一个人过分的去追求一些事情,过分追求物质的时候,反而得不偿失了。

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就像追求物质也是一样,一旦过分了,不但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反而给自己带来苦恼,因为欲望无休止的时候,人是体验不到快乐的。

在国学文化《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 ,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有了金银之后,还怨恨得不到珠宝,封了公爵之后还怨恨没有得到侯爵。这样的状态无异于自甘堕落沦为乞丐,知足的人,即使吃野菜汤也觉得比山珍美味,香甜,穿布袍也觉得比华贵的衣服还要温暖,这样的平民,实际上比王公贵族还要富足。

真正的豁达,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富足,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懂得知足。

一个人真正能够让自己活的舒服的标准,并不是向外寻求,不是把自己的幸福指数寄托在物质的层面之上,而是懂得向内发展。有一颗知足的心,而且能够看到生活快乐的心态。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无法制止的,就是因为所有人统一对于物质为上的一个标准,所以就加强了很多人对于物质的占有欲。

欲望就是一个无底洞,而且只有一个豁达,坦然的人,才能坦诚的去对待那些外在的收获得失。

一个人快乐的根源,并非是外在,有的人吃山珍海味也不开心,有的人吃粗茶淡饭一样能让人吃饱,一样感到快乐。

有的时候一个普通百姓的开心指数或许比那些富豪人家开心指数还要多一点,正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他们所对于事物的一个认知不同。